國民黨立院黨團力推「現金紓困」,執政黨顯然無意理會,冷冷的回絕了;倒是蔡英文總統在臉書上政府「紓困先發現金」的政績,儼然就是「一個現金紓困,藍綠各自表述」,不過,這兩種所謂的「現金紓困」形貌與對象確實非常不一樣,相同之處則是同樣存在浪費與政策混淆。
國民黨團主張以排富方式加發1000億元現金紓困,是根據課稅級距以上、再就超額存款房產進行排富,依照不同稅率等級(稅率越低發越多),每戶家庭可領取6000元到2萬元不等的紓困金,稅率30%以上不領,估計有600萬戶可領取、約1791萬人受惠,所需總預算約998億元。
這個版本在協商時已被拒,不過蔡英文在臉書上則宣傳民進黨的「現金紓困」,包括:補助受影響的企業,每月每名勞工最高20,000元共3個月;勞保投保24,000元以下的自營業者,每個月10,000元共3個月,而且是一次發30,000元。其它還有減班休息、受訓補貼等。她強調,這些都是政府的短期紓困方案,「有薪水、最實在,現金協助勞工 」。
在此之前,前總統馬英九等國民黨方面人士,已多次建議發放現金紓困,認為如酷碰券等「不符合民眾消費習慣」,認為現金紓困才是真正「看得到也吃得到」的方案。行政院也大力反駁,說當年馬英九時代為因應金融海嘯無差別發放「消費券」成效不彰,不想重蹈覆轍;行政院發言人在臉書發文說消費券「被多方證明成效不如預期,拿到錢的人在那一天很開心,但幾年後是否依然要面對633跳票的問題?」兩黨可說戰成一團。
其實,雙方都出現「張飛打岳飛」、理念混淆、把不同的政策目標「送作堆」亂扯一氣的問題。當年發放消費券的目的,是因金融海嘯讓有效需求不足,因此以不排富方式每人發3600元,且為避免民眾拿到錢就儲蓄不消費,所以不發現金改發有使用期限的消費券。
這個政策完全跟對民眾紓困無關,從頭到尾、徹頭徹尾就是一個創造需求、拉抬經濟的政策。所以當各方戰作一團,還拿當年發消費券當正面或負面案例時,顯然全部搞混創造有效需求、提振經濟的政策目標,與對因受疫情衝擊而生活陷困境的勞工紓困的差別。
如果是紓困,當然是發現金為主,而不是要搭配多花錢才能使用的酷碰券;而且,既然名為紓困,對象當然是針對收入受疫情影響而減少的勞工。從這個觀點看,國民黨團提出針對家庭、且以稅率作為排富標準的議案,顯然理念非常混淆─過去稅率低的家庭,未必就受衝擊而收入減少,如果未受影響,為何政府要拿納稅人的錢發給他們「紓困金」?何困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