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化部長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書,曾經讓成千上萬的讀者為1949年逃難到台灣的前輩們落下眼淚,那是200萬中國人為了躲避共產暴政創下的偉大之舉。不過擁有類似逃難經驗的,並不是只有台灣的外省籍長輩而已,因為在45年前的4月30日這一天,同樣也有近80萬越南人,準備為了追求他們的自由展開逃亡之旅。
其實對於許多反對共產主義的越南人而言,成為「海上船民」還未必是他們第一次的逃難經驗。假若他們祖籍是在北緯17度以北的北越,那麼他們還在1954年有過一次從北方南遷的經驗,美國海軍將之稱為「自由之路行動」(Operation Freedom Passage)。關於「自由之路行動」的來龍去脈,還必須要從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談起。
越南共產黨人胡志明,在蘇聯與中共支持下於1954年擊敗了1887年以來統治越南的法國殖民統治者,並於日內瓦會議上獲得國際社會承認他對北越的統治。越南自此分裂為共產主義的北越和資本主義的南越,北方反共人士獲准在1955年5月18日以前遷移到南方,南方的親共人士則也被允許在同一時間內遷移到北方。
據美軍和法軍統計,約有60萬到100萬北方人移居到了南方,他們當中除了天主教徒、阮氏王朝還有越南國民黨的支持者外,還有為數不少的華僑。仔細想想,如果你是1949年以前到中國奮鬥的南越反共華僑,那代表你一生至少要逃亡兩次!一次是1949年的大陸淪陷,另外一次則是1975年的南越淪陷。那麼如果你是祖籍北越的反共華僑,那麼你要逃難幾次?
晚年定居新北市的陸軍官校第17期畢業生黃瑾瑜,就是祖籍諒山省同登市的北越反共華僑,他一生為了躲避共產黨的迫害,總計逃難逃了整整四次。他經歷了抗戰末期的國共摩擦、1949年的大陸撤退與「自由之路行動」,並在最後成為了「越南船民」。黃瑾瑜的一生,基本上涵蓋了中國人與越南人70餘年來追求自由的小小縮影,是一段鮮血與汗水交織的壯烈生命史。
滿腔熱血的愛國青年
黃瑾瑜1921年3月23日出生於越南諒山,來自一個祖籍廣東省欽州縣的華僑家庭,父親靠經營照相館和百貨公司維生。諒山與廣西省只有四公里距離,而且因為當地居民都是廣東華僑的緣故,他坦言自己沒有生活在外國的感覺。雖然小時候沒回過故鄉,讀的卻都是中國書,交往的對象也都是中國人,根本上用不到越南話溝通。
成長於如此特殊的環境,外加當時的越南也還是法國殖民地,黃瑾瑜認同的祖國當然只能是中華民國。所以日本入侵中國的時候,他便與其他華僑同學一起走到街上抵制日貨,並產生了回國從軍的念頭。黃瑾瑜與同學們前往中華民國駐河內總領事館請願,表達了希望能回國參加國軍,為祖國的對日抗戰貢獻一己之力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