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再花你兆元、紓困倍增到GDP的10%?

2020-04-24 07:20

? 人氣

工商界要求紓困規模倍增,以台灣經濟受衝擊程度來看,道理不大。(資料照片,盧逸峰攝)

工商界要求紓困規模倍增,以台灣經濟受衝擊程度來看,道理不大。(資料照片,盧逸峰攝)

企業界向政府建議,認為我國紓困規模應參考其它國家案例,提高到GDP(國內生產毛額)的10%以上─等於是要再增加近兆元;現階段有無必要,這是「超前部署」還是浪費資源、甚至是趁火打劫?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國內工商團體與財經首長討論如何因應新冠肺炎疫情,並提交79項建言;政府先前推動的1兆500億元的紓困規模,大概是GDP的5.5%,工商領袖們認為不足以因應可能的全球蕭條,因此建議,紓困規模應參考歐美日國家,提高至GDP的10%以上,也就是說要再增加近1兆元的紓困金。並秉持「救人救火」與「簡政便民」的兩大原則推動。

企業界站在經營的第一線,面對景氣的急凍,其壓力與焦慮可想而知;而不論是政府、企業甚至一般民眾,當然無人願意看到台灣經濟掉到蕭條的慘境,不過,台灣的狀況是否有必要如此大幅提高紓困規模─從現在為GDP的5.5%提高到10%以上,相當於增加快1倍,應該從客觀數據與現實經濟情況上先著眼。

現實經濟上看,台灣因疫情控制有方,經濟受創程度確實遠遠低於中國、歐美等受疫情衝擊嚴重的國家。以中國而言,1月下旬武漢封城開始,隨著疫情擴散,一度全國有四、十五十個城市封城或半封城,2月10日的復工初期亦不順遂,到3月中之後復工率才提高到8成以上。

至於歐美國家,大致是從3月上旬起疫情擴散且快速惡化,之後各國陸續開始封城、鎖國、頒布居家隔離令,而且預估會延長到5月之後,因此時間長達1.5-2個月以上。根據國外經濟智庫的估計,以美國為例,這段時間等於有8成的經濟處於停滯狀態,歐美國家的服務產業比重在7-8成,隔離令讓許多服務業幾乎是「業績歸零」。

相較之下,台灣這段時間的製造業生產,幾乎全部正常生產,並未受疫情影響而停擺,從經濟部公布的3月與首季的工業、製造業指數,全部都是兩位數成長可看出;受衝擊較大的服務業,占GDP比重約63%左右,低於歐美,而且台灣的服務業所受的衝擊,也不是歐美那種因隔離令、封城等因素而幾近全部停擺的慘況。

在這種情況下,要求政府紓困比重歐美的規格,鑑於經濟受損程度的不同,是否合宜是有疑問。

而就目前各方預測的經濟數據,反映出同樣的情況。中國經濟受損最嚴重的首季,經濟衰退幅度達6.8%,這是一個官方公布確切的數字,而不是預測值;歐美經濟衝擊最嚴重的時間是第2季而非首季,但第2季經濟數字要7月之後才會知道,但目前包括高盛、大摩等著名投行的預測數字,都是難看到嚇人:美國第2季衰退超過3成、歐洲超過2成,全年歐美衰退幅度在6-10%左右。

但台灣的經濟數據,雖然已可確定2月預測的2.37%的成長率已無可能,各預測單位也開始把數字往下修正,央行下修到1.92%,最新的中經院數字是把成長率下修到1%,再怎麼看也是正成長。

雖然依照國際貨幣基金(IMF)最新的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將出現史無前例的3%衰退,世貿組織(WTO)4月的預測則是全球貿易量今年會衰退13%,情況最惡劣則是衰退32%,坦白說,台灣今年很難維持正成長,經濟衰退的機率極高。

但再怎麼樣比,情況還是比經濟幾乎全部「關機」、被IMF用「全球大封鎖」來形容的歐美好。各國經濟受創情況的差異,直接拿國外紓困數字來比擬,顯然有問題。

更何況,歐美國家狂撒幣的作法是否正確、未來可能引發的後遺症,仍有不少討論與疑問;同樣受創重的中國,相對就較克制,未實施這種狂撒幣、大水漫灌的作法;2008年的金融海嘯,各國的紓困、救市等措施,引發的問題與後遺症至今未解。政府可以用政策支撐經濟,但手法可更細膩、更對症、減少無謂的浪費,至於業界要求以特定比例為標準,則更無必要、亦屬錯誤。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