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全台高等教育體系、特別是那些私校而言,今年確實不是一個好年冬:更多的學校退場、停招停辦;而龍年效應失靈也預示著未來境況只會越來越糟糕,私校「逃命要比快」。
清大校務會議在去年12月的會中全票通過整個中華大學案,預計明年向教育部提出計劃書;而中華大學董事會則在去年11月下旬就已先通過今年(114年)學年度起停招、停辦,並接受被清大整併,中華大學的校地與校產全部捐贈給清大,未來清大將在原中華校地設「清華科技園區」,半導體學院將首先進駐。
2024年原本就有4間大學被教育部宣告從7月31日起停辦,正式走入歷史,這4所大學分別是明道大學、環球科技大學、大同技術學院、東方設計大學;如果加上中華大學、本周突然宣布2025年停招退場的天皇學院,還有已確定明年之後陸續停辦的大漢科技學院、華夏科大等,退場大學的名單就是再增加8家之多。
如果拉長時間看就會發現,以停招時間看,私校退場速度有加速的趨勢;從2014年看起,該年有高鳳數位內容學院、永達技術學院2家退場,到2018年才再出發高美醫護管理因學生數過少退場,2019年亞太創意技術學院與南榮科大2家退場,2021年稻江管理學院、台灣觀光學院退場,2022年蘭陽技術學院、2023年和春技術學院、中州科大、台灣首府大學3家退場,今年則是4家退場,其中3家是大學、1家技術學院。
除了數量增加外,退場風也從學院為主變成大學為主。未來幾年的情況,目前看起來似乎不錯,因為到2027年為止,只有3家在退場名單上;再者,原本因招生、註冊率低、或是財務狀況不佳等而被教育部列入「專案輔導」的學校,現在是掛零,不過,實際狀況恐怕不能如此樂觀、甚至應該更讓人悲觀。
台灣高教陷困境的根源因素在少子化,或是說「供需嚴重失調」;供給方面是高教(大專院校)這20多年來的大幅增加,原先屬技職體系的各個專科職校紛紛「升等改制」為技術學院、科技大學、一般大學;需求面則因少子化、每年入學人數變少,台灣高教又缺乏吸引海外學生的能力,供需間的落差越來越大、而且是供過於求,讓高教體系如「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教育部今年最新版對各教育階段學生人數預測,就清楚顯示未來暗淡的前景。這份從113年預測到128年的報告顯示,預計自113學年起,大學1年級學生人數將跌破19萬;未來16學年(到128學年),大學1年級學 生平均年減2.9千人或1.7%,128學年時降到14.8萬人。
想想,從19萬大一新生減到14.8萬人,有多少大專院校要退場?如果以1年就減少5萬新生計算,目前許多私立的大專院校新生人數多則3、5千人,少則只有數百人,許多學校最後必然走上招生卻招無人的窘境,非退場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