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務實不務虛,勿因兩岸名稱遊戲引來無謂風險

2020-05-02 12:13

? 人氣

上周傳出要標示產地是「中國台灣」才能進中國,後被否認。(資料照片,美聯社)

上周傳出要標示產地是「中國台灣」才能進中國,後被否認。(資料照片,美聯社)

上周傳出對岸要求台灣商品必須標示「中國台灣」等字樣才能進口,後來財政部否認此事。不過,這個傳聞還是提醒可能的風險,及在兩岸上少玩名稱遊戲,才是對台灣有利。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有媒體報導指日前出口至中國的貨物遭擋關,對岸海關要求原產地為臺灣的貨物,須標示Made in Taiwan, China、或中國台灣、中國台北等字樣,否則一律退運。財政部關務署透過海峽兩岸經員會聯絡窗口洽詢,對方回應未發布新措施,因此是「假消息」。

事實上,這個傳聞過去已出現過幾次,最後都證明是謠傳,但也顯示台灣對此事的戒慎,因為萬一成真,確實對台灣的影響極大。

現實上,台灣的出口占國內生產毛額比重超過6成,是百分之百的出口導向經濟體,出口好壞對經濟的影響大;出口中國(含香港)占出口比重則高達4成,也就是說對中國市場的出口是台灣經濟表現的重要因素。如果出口中國受阻,台灣經濟必受重創。

這也是為什麼外界對此事關心的原因:如果對岸以標明「中國台灣」與否阻擋台灣產品,廠商不接受,就要丟掉一個市場,是與自己荷包過不去;如果廠商通通接受,為難、尷尬的變台灣政府,等於那些台灣企業都接受對岸設定的兩岸框架─白話文講,就通通站在統一隊伍。

其實,標明產地這種算是相當「實務」、甚至「很low」的問題,唯一重點只有一個:標明產地(來源地),而且用的是大家都一目瞭然的名稱;如果標「台灣製造(MIT)」,所有人都知道是那裡製造,就足矣,不必賦予過多、甚至全然「溢出」的意義。

不過,關係不好、甚至蓄意要為難找碴時,大家就一起拿顯微鏡來「說文解字」,一個單純的地名標示,就此可無限上綱到民族大義、國家尊嚴、甚至統獨之爭、亡國滅種……。

於是對對岸而言,中華民國固然是萬萬不可,連標「台灣製造」也變成台獨,因此必須是官定版的「中國台灣」等才合格。對國內而言,正好反過來,出現「中國台灣」變成「損害國家尊嚴與主權」,非禁絕不可,否則就是愧對國人。雙方就在這個無聊的名義上進行攻防、叫罵。

具體事務上,就是之前台灣禁止華為手機的場景。中國手機在台灣出售多年,在設定中的地區別,台灣就是台灣,一向沒啥問題,但忽然對岸有「愛國網友」指責繁體中文系統地區顯示是「台灣」,這是台獨;華為在「寧左勿右」情況下改為「中國台灣」。這下變台灣不爽,在鄉民反應與反彈後,NCC的反應則是全然的政治正確,指這種標示「與事實不符,甚或有損我國家尊嚴情形」,基於維護國家尊嚴和手機主管機關立場,將採取「嚴正措施」─就是把華為手機下架。

突然之間,大家全部都「返祖」、回到「名教時代」。仔細想想,整個事件透露著無盡的荒唐、無聊,標示「台灣」多年,台灣未曾獨立;標成「中國台灣」,中國也未統一台灣;一個藏在個人手機的地區標示為A或B,對實體世界全然無影響,但有些人好像就真當一回事,「非正名不可」。

對台灣而言─特別是政府單位,聰明的話其實該少玩這種名稱遊戲,因為「不划算」,對方大而我方小,台灣耗費資源在打這種毫無實利的戰,輸了傷身贏了又無實利,只要想想不時就要傳出對岸要「台灣產品全部改標中國台灣」,對台灣出口與經濟的潛在傷害,就知道這種遊戲不必、也不值得玩下去。

至於那些說該減少對中國出口以降低對其依賴主張,就不必當真,聽聽即可,因為註定作不到。沒有一個經濟體可能放棄近在咫尺的鉅型經濟體,不對其出口、不利用其資源、不與其來往,這也是加、墨對美國的出口依賴度達8-9成的原因,台灣不可能違逆此經濟定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