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新冠病毒之後,台灣第一本病毒解析專書。臺灣病毒學權威專家徐明達教授將研究病毒數十年的經驗,精煉為淺顯生動的語言,從SARS到COVID-19,解析後疫情時代,人人都需要的新基本知識。
冠狀病毒其實是人類常見的病毒,流行感冒有 10%至20%由這種病毒引起,但大部分是 α 群的病毒。大部分的人都有抗人類冠狀病毒的抗體,例如對 OC43 這型的冠狀病毒,6 歲以上的人普遍擁有抗體。不過,SARS、MERS、新冠病毒毒(COVID-19)對人的傷害比較大,同屬於 β 類。
此次的新冠病毒與SARS颱風式的急速感染模式。像颱風一樣突然出現,快速散播,造成很大的傷害後又很快消失。
1918 年美國流感大流行,傳染約兩、三個月就幾乎消失,2003 年 SARS 也是。這種感染會產生高峰再下降,傳染消失所需的時間,則要看病毒的傳染速度、死亡率及隔離與治療的措施而定。感染後、發病前的空窗期愈長,以及得病但還沒有症狀的人愈容易散播病毒,流行的時間拖得愈久。例如,愛滋病的傳染要經過特殊的途徑(性行為、輸血與吸毒),傳播的速度比經由空氣傳染的速度慢很多,而且要一段時間後才會發病。所以愛滋病從 1980 年代開始到現在,仍繼續在散播中。
如何預防傳染病?
隔離
經驗及理論都告訴我們,有效隔離是抑制傳染病最有效的方法。隔離(quarantine)的拉丁文「quaresma」,意思是「四十」。14 世紀黑死病盛行,威尼斯為了防止來自疫區的船隻帶來瘟疫,命令所有來自疫區的船隻都必須停在港內四十天才能上岸,此後各海港都效法這個措施,這個字就變成檢疫隔離的專有名詞。
在醫學不發達、沒有有效治療方法的時代,隔離可說是唯一有效杜絕及防堵流行病的措施。《聖經》記載了對麻瘋病人的隔離措施;中國漢朝有「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學」、隋朝亦有「收養癘疾,男女別坊,四時供承,務令周給」的隔離治療措施。
病源,尤其是病毒,需要靠宿主繁殖,在有效隔離的情況下,病源無法從一個宿主傳到另一個,就無法繼續繁殖,使傳染病中止。但這並不能說病毒就消失了。事實上,最近的研究發現,病毒會變得較為溫和,轉到其他地區,產生不太引人注意的小流行病,並隨季節轉移到不同地區,一直到病毒又變成殺傷力強大、易於傳染的突變株,才會再次造成可怕的大流行病。因此,隔離只能算是暫時應急的手段,長久之計還是要找出有效的預防及治療方法。
如何防止接觸感染
傳染病,顧名思義就是疾病透過某種方式,由病人傳給其他人的疾病。所以自古以來瘟疫發生時,大家都很自然地避開與病人接觸。真正有系統地發現病源會經由接觸傳給其他人,而且可以經過消毒防止感染,應該是西梅衛斯醫師(Ignaz Semmelweis)。1847 年,當時人們還不知道有細菌或病毒,西梅衛斯發現在醫院由醫師接生的孕婦死亡率很高,由產婆接生的孕婦死亡率反而低很多。當時醫師必須學解剖,解剖完又去接生,西梅衛斯懷疑孕婦會死亡是因為醫師解剖屍體後,把病原菌帶到產房的緣故。為了證明他的想法,他要求醫師接生之前,雙手先消毒,並換上乾淨的衣服,這就是醫護人員穿制服的由來。死亡率果然很快就降下來。此後,醫師看病一定要洗手,穿乾淨的制服。由此可見,個人衛生的確是防止傳染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避免握手及接觸大眾觸摸過的東西,如錢幣、公共場合的扶梯、按鈕等等,並且要多洗手,而且是真正有技巧地把手洗乾淨,不只是沖沖水、把手擦乾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