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本書的動機緣起於一次世人矚目的軍事演習…其時東南沿海風聲日緊,海峽兩岸劍拔弩張,連美國人的兩支航母特混編隊也遠道趕來湊熱鬧,一時間山雨欲來,軍情緊迫,使人頓生「眼中形勢胸中策」之慨,於是我們決定寫一本書。
這段文字出自喬良與王湘穗所合著的《超限戰》後記,這本在21年前探討當時的中國該如何「以小搏大」、「以弱勝強」的軍事理論著作,原來催生自1996年的台海飛彈危機。《超限戰》的兩位作者當時都在福建招安參加軍事演習,這場軍演是針對台灣首次總統大選而來,因為中國政府擔心李登輝當選後,可能讓台灣的事實上獨立正式浮上檯面。
王湘穗後來在《金融時報》專訪中表示,他當時發現李登輝真正擔心的好像不是落入台海的飛彈,而是中共軍演對台灣股市的影響。兩人也在書中提到「在看到李登輝對我三軍演習和導彈試射敢放『不必怕』大話,而對台灣股市暴跌卻心急如焚,迅速調資金救股市以及派航空母艦對我施壓的情況後,我們感到有必要認真研究一下防止台獨和應付強敵干預的辦法」因為股價要是下跌,人們可能就不會把票投給中共不喜歡的李登輝。王湘穗說:「這不僅僅是奪取一座島嶼」。「那時候我們軍人就已經意識到戰爭的目標已經不同」。
當時還是空軍大校的王湘穗,跟在演習中結識、同為空軍大校的喬良3年後合寫了《超限戰》一書,一本探討弱國如何在貿易、經濟、技術、心理等各層面擊敗強國的軍事理論著作。兩人也將美國視為中國的長期對手,甚至認為華府會出手遏制中國的發展。弔詭的是,這本書雖然是為中國出謀獻策,卻也引發了美國學界與軍方的高度關注,最終招來了一位危險的忠實讀者—曾將川普送進白宮、並且一度擔任白宮策略長的巴農。
巴農高度推崇《超限戰》一書,甚至認為是克勞塞維奇以來最重要的一本軍事著作。不過《超限戰》對巴農來說,其最主要的價值不在於拓展軍事眼界,而是這本書就是「中國正不擇手段想要弱化、甚至摧毀美國」的鐵證。巴農曾在《南華早報》的專訪中指出,《超限戰》讓他看懂了中國對美國發動的資訊戰與經濟戰,巴農的想法與向來認為美國對中國(以及其他國家)太過軟弱的川普恰好合拍,鏖戰數年的美中貿易戰可說正是由此而來。或者說,《超限戰》一書最終招來了強敵美國的「超限戰」。
如果從「超限戰」的定義來看—「超越一切界線並且符合勝率要求地去組合各種勝利手段」,目前的美國確實在對中國打一場「超限戰」。而且美國的勝算可能更大,因為喬良與王湘穗當初設想的是弱國如何擊敗一個強國,但如今美國卻是以強國之姿要遏止中國崛起(或者以巴農的觀點來說:來自中國的「超限戰」)—不過喬良與王湘穗都不贊同美國對中國展開「超限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