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主導的「口罩國家隊」受到肯定,連帶讓經濟部要把紓困補助擴大到農地違建工廠。經濟部的決定匪夷所思,政府拿納稅人錢補貼、資助違法者,怎麼說、怎麼講都是「怪怪的」,事實上,台灣從政府到社會恐怕都陷入不當的「國家隊迷思」中而不自覺。
經濟部動員國內工具機業者,40天拚出92條口罩產線,把國內口罩產量從每天一百多萬片,拉到超過千萬片以上,國內從口罩稀缺、民眾排隊排到火大,到供應充足甚至可作「口罩外交」,口罩國家隊的成功是主因;甚至台灣防疫成功,也與口罩能充份供應有關係。
這次疫情對產業的衝擊,讓不少中部的工具機業者的營收衰退幅度,都達到超過5成的「艱困企業」紓困標準。紓困也罷,但問題是有參與口罩國家隊的業者中,包括違法的「農地工廠」,經濟部準備網開一面,對這些業者也給予紓困補助。當地環保團體就指業者是「農地上的超級違章工廠」、痛斥經濟部簡直是赤裸裸搞利益交換。立委質詢、批評,經濟部長沈榮津倒是臉不紅、氣不喘的回答: 「現在是產業紓困的階段,非常時期要有非常作法」,說立委「要同理心啦」。
這次政府對企業的紓困,大體上可分兩類,一類是低利融資貸款,協助企業度過艱困期,政府可以給予一定程度的利率補貼與優惠。另一類是直接的補貼,主要是以協助補貼員工薪資、避免企業裁員為主。但不論是那一類、或是那一種型式的紓困,其實全部都有支用到國庫、也就是納稅人的錢,因此一定要慎用。
坦白說,拿錢對違法工廠、農地違建等紓困,等於政府拿錢支持違法企業,而這些企業,原本政府是該取締、甚至讓其停業的,再有千百般理由,都是說不過去,更難對出錢的民眾有交代吧!
站在違建工廠的立場,當然有千百樣理由可說,更可強調其對台灣經濟、就業的貢獻,因為全台單是農地違建工廠,就號稱產值破兆元、就業人數超過60萬人;但正因其是違建,不受管轄、成本又低,對當地造成污染、與同業造成不公平競爭,如果政府與社會能容忍甚至接受,那就可取消所有環保法、土地使用規定。
經濟部在處理農地違建工廠時,顯然是無能亦無心,違建工廠家數持續成長;到法令落日條款來臨,則是力主「放水」,幾乎是要讓全部違建改就地合法化,其離譜程度連立委都看不下去而未接受。現在則是連違建工廠,經濟部都敢於拿納稅人的錢去支持、去補貼,其離譜、無狀程度讓人稱奇。
坦白說,即使有些廠商曾參與「口罩國家隊」,也不該如此放水,一碼歸一碼,業者參與當然有貢獻,但政府也是出資組建生產線、生產超過一定數量後,甚至生產線就歸業者所有。更且放寬條件讓違建工廠也可拿紓困補貼金,代表的是有更多違法者同樣受惠,經濟部真覺得如此可行嗎?
口罩國家隊成功後,包括政府與社會對國家隊都有濃厚的迷思,似乎認為組國家隊容易成功、且有其高價值,因此紛紛又喊出如金融國家隊、疫苗國家隊等等,但這種認知錯誤居多。
口罩國家隊能成功,原因在其單純又成本低:政府只要出資2億多、產業技術層級較低,此外,這個「國家隊」只要把東西生產出來即可,可以不涉及後端的行銷、市場、業務,因為反正疫情期間一定全部賣光光。但這些條件未必存在於其它行業中,直接類比,以為組國家隊容易成功又好棒棒,未來可能是尾大不掉、拉低經濟效益。防疫是非常事件、非常時期,需要組口罩國家隊也罷,但切勿陷入國家隊的迷思中而把此「推而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