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廢了這所「教育部大學」吧!

2017-05-09 08:10

? 人氣

台大國際學程班因教育部有意見而今年停招,圖為台大椰林大道(呂紹煒攝)

台大國際學程班因教育部有意見而今年停招,圖為台大椰林大道(呂紹煒攝)

台大增設國際學程,原預計今年招生,目的是要與國外名校「搶人」,但因教育部有意見而延後,而其它如成大、交大則都聲援台大,認為台大作法是與國際接軌並無錯誤,教育部「不應限制太多」。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次台大設國際學程是希望採用國際標準,預計招收80名國際生、40名本地生、採全英文授課。雖然有本地生,但也將採計SAT等具有國際認可的考試標準,而不是採納國內的學測或指考成績。對此教育部有意見,認為本地生應由現行招生管道(指考或學測成績)錄取後,校方再行篩選。雙方意見不同,教育部不論對錯,至少是「官大學問大」,所以台大的國際學程班今年只好停招。

坦白說,看不太出來教育部的要求有什麼特別大的學問與道理。台大的國際學程班有海外學生、也有本地生,採全英文教學,所以要採SAT這種有國際認可的考試標準,而非指考與學測,有其道理;換個角度看,如果依教育部要求國際班還是採指考或學測成績,其實意義也不大了─更何況,只是一個學程班而已。

其實,台灣這個國際學程班,對本地生該採什麼標準事小,而且可能是見仁見智、各有利弊,真正該檢討且嚴重的是教育部的心態與管理方式;即使大搞什麼「大學自主」、頂尖大學、特色大學,但教育部保守又鉅細靡遺的管理方式,卻是數十年如一日。

國內高教問題嚴重、前景堪憂;除了眾所皆知少子化帶來的高教冰河期問題外,人才的流失也日益嚴重─這個人才流失不是指已就業的人才而已,連大學生都不斷流失,台灣高中生畢業後赴海外就學者日增,從2010年的556人,一路增加到1400人。以國內大學高達97%的錄取率、去年還有6所大學的缺額超過5成來看,那些赴海外念大學者顯然非考不上國內大學,只好花大錢出國;反而是有志提早吸取海外經歷、與國際接軌、甚至是海外大學祭出獎學金吸引過去者。

台大說國內才流失嚴重,希望能夠「止血」─這個國際學程班即使因本地生名額只有40人,對留下人才貢獻有限,但至少是一個嘗試,台大要求「高教思維應國際化,而非另訂標準」,也有道理,但碰上教育部的官僚與保守,就一切都動彈不得;教育部官員甚至舉出說「國際學程預計使用徐州路校區,但環境、設備尚未整理好,時程來不及」的理由─這該是台大要處理解決的問題,教育部該管到這麼技術性細節嗎?

教育部既是高教的最高主管單位,當然應該、也有權利作管理,但教育部該作的是整體教育的長期規劃、教育資源的宏觀調控,而不是鉅細靡遺、芝麻小事都管,但顯然教育部是失職了─因為缺乏長期眼光,遍布全台的大學陷入進退維谷、倒閉風險中;因為對社會與產業需求的無知,教育資源錯置嚴重,結果是畢業生難找工作、企業也找不到適當人才,台灣培養出的許多高等人力在國內難發揮,不少最後只能是「楚材晉用」、到國外就業。

40多年前,在那個全台公私立大學不到20所的年代,著名的經濟學家王作榮就曾調侃(或是痛罵)說,全台灣其實只有一所大學,叫「教育部大學」。40年過了,台灣從經濟、社會到政治全經歷變革、鬆綁,大學更一口氣增長到158所,但這所「教育部大學」依然如故。

台大說,台灣不能閉關自守,趁現在「還有一點點優勢」,還有機會改變;而台灣要推動高教變革,讓各大學有更大自主空間、尋求發展與生路,就先拆了這所「教育部大學」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