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錢的人會覺得像中彩券一樣,發了一筆小橫財,既無法靠它過基本生活,也不會認為這是同胞們的風險分攤,而讓他們得到喘息機會,自然就不會有什麼社會團結的效果。
包括阿中部長在內都說萬元紓困金的計算公式複雜,其實基本概念很簡單,就是家戶人均所得加上人均存款減去十五萬元,如果低於貧窮線的兩倍,就可以得到每個月一萬元補助,為期三個月。
如果今天我們把三個月的期限改成無限期,如果我們把補助一萬元提高到一萬五千元,如果我們把貧窮線的兩倍降低為一倍,如果把長期失業與家務勞動者都納入,那窮人版的基本所得制度就會建立起來。
當然,所需財源會增加(但國民年金、農民津貼、榮民就養金、貧窮救濟都可以取消),稅制結構要重組;但台灣社會內部的彼此連帶,以及基本生活不依賴把自己勞動力商品化的程度卻會大大增強,人們將重新定義工作的概念,形構一個新的台灣社會秩序。
過去三十年來,全世界的趨勢是經濟成長與薪資所得的差距越來越大,台灣也無法自外於這個潮流。未來的技術周期縮短與利潤集中趨勢,只會讓這個差距越來越大(請見一七三○期本專欄),也就是越來越不利於年輕人的未來。
所得差距擴大更需要社會團結
拚經濟成長率已經無法解決問題,更不論立基在市場原則上的社會救助,這是當代民粹政治的經濟根源。時代已經在召喚著一個新型的全球凱因斯主義。
民主社會講求價值與言論的多元,但如果沒有共同執守的基本信念將大家團結在一起,多元很可能會變成分裂的來源,中國正是利用台灣的多元,進行各種社會分裂。民主社會跟過往社會一樣,都要求個人對共同體要有一定程度的獻身(dedication),如果我們還希望台灣要維持一個民主共同體,那麼面對未來持續擴大的所得差距,更高強度的社會團結是必然的要求。
*本文原刊新新聞第1732期,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