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這份報告的試算,由於非正職勞工的增加或沒有上班上課的無業者──也就是打工族的增加,會產生七十七萬四千位接受社會救濟的潛在人口。當他們接受社會救濟之後,追加的累計預算金額會提高到十七兆七千億到十九兆三千億日圓。
接受救濟的人在二○一五年三月時,比最高峰期的二百一十六萬人略少了一些,但仍有二百一十萬人左右。從年齡上來看,六十五歲以上的銀髮族占了將近四五%,而四十到四十九歲約為一○%,等於十人中就有一人。長期來看,六十到六十四歲的人比四十多歲的更多,但在二○一四年卻逆轉了。
「失落的十年」延長成為「失落的二十年」,這是因為國家對雇用問題沒有認真看待的緣故。二○○○年時,「打工族太天真」、「年輕人只做自己想做的工作」這種風氣盛行,沒有人提出認真的反思導致問題被埋沒。隨著時間流逝,這些「年輕人」變成了「中年人」,而「中年打工族」很有可能成為動搖國本的問題,這件事又有多少人察覺呢,到時連帶的消費跟稅收也都會大幅降低。
無力的日本中年人
只是直到現在,情況仍然都沒有改變。我感覺從「年輕人」變成「中年人」後,事態更加惡化。
中年打工族無法成為正職員工的原因在於,經濟不景氣時正職員工的名額很少。一旦成為非正職員工後,因為「學不到技術」或者是「就算有專業也不被認可」的狀態會一直持續,所以就算景氣好轉、職缺增加,他們也找不到想做的工作。
正職員工一定要長時間工作,所以有些人會擔心自己做不來,最後正職員工的選項就被他們刪掉了。二○一六年厚生勞動省發表的〈時薪制勞工綜合實態調查〉中顯示,有一○‧三%的人選擇時薪制的理由是「如果以正職員工的身分工作,在體力上難以負荷。」
要選擇工時長的正職員工,還是選擇不安穩的非正職員工呢?
在二選一的情況下,有小孩要養的女性不得不選擇非正職,然而現在這種問題似乎也擴及到男性身上了。我能夠一直這樣工作嗎?有必要緊緊抓著正職員工的職缺不放嗎?我聽到了一些這樣的聲音。
接著另一個浮現的問題是「自暴自棄」。就算有想要成為正職員工的念頭,還是會出現「反正我一定沒辦法」這種「自暴自棄」的想法來攪局。
只要努力,總有一天可以找到安穩的工作,就業冰河期世代這樣相信著。然而這個世代卻是再怎麼認真也不受重視,用完即丟的免洗世代。他們對企業和社會開始產生不信任的感覺,工作動力最後也會慢慢消失。
另一方面,大企業似乎在歌頌這個世界的春天。財務省〈法人企業統計調查〉顯示,象徵企業保留盈餘的留存盈餘(金融保險業以外的全部產業)每年都在增加。二○一七年度比前一年增加四十兆日圓,達到四百四十六兆四千八百四十四億日圓,已連續六年創下過去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