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對民生經濟造成衝擊,政府積極紓困,但連日來卻陷入「紓困之亂」的窘境。明明是德政善事,卻惹的民怨盈塗,其原因在於蔡政府的紓困政策犯下了差別待遇、分配不均以及急於作秀三大錯誤。
首先,紓困方案區分各種身分,每一種身分適用的現金紓困方案不同,例如計程車司機薪資補貼、油料補助再加上培訓補助等可領3個月,無論貧富都有機會拿到六萬元,而賣玉蘭花或舉廣告牌的基層臨時工,排隊排半天卻未必領得到一萬元,因而接連演出「玉蘭花之亂」和「小黃紓困之亂」。蔡政府認為金額不同的分類紓困比較務實,可以把錢花在刀口上。但實際執行結果,卻是不同職業民眾感受到差別待遇,引起巨大民怨。
其次,「分配不均」則是引發民眾的相對剝奪感,例如,此次政府紓困針對有工作但未加保的民眾發放1萬元補助,爆出有人開名車去排隊領補助的新聞,引發許多上班族的不平,認為台灣有很多沒繳稅的人生活過得比他們還好,但沒繳稅的可以去領補助,依法繳稅的他們卻反而領不到補助。另外3萬元的勞工紓困金,勞保投保2萬4千元以下的可以領,保2萬5千元以上的就領不到,同樣的勞工身分,卻因為投保金額的不同,有人可以領3萬元,有人卻連一毛都領不到,這些領不到紓困金的人,疫情也造成他們的收入銳減,日子同樣不好過,但所獲得的對待卻是不盡公平。
相對於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的紓困金發放資格採一視同仁,只要是國人就無差別直接撥發現金進入帳戶,例如美國的紓困金,個人年收入7.5萬美元(約215萬元新台幣)以下納稅人,可領1200美元(約新台幣3.6萬元)紓困現金。而蔡政府堅決反對國民黨的排富發現金主張,採分類紓困,不但階級化紓困對象,還產生分配不均的問題,導致民怨沸騰。
蔡政府的「紓困」變「輸困」,則源自行政院急於作秀與表功的心態。行政院加碼現金紓困,在尚未與地方政府做好相關行政工作協調與通知的狀況下,搶著召開記者會急於公布,基層公務員都還搞不清楚相關內容,民眾洽詢沒有滿意的答案,當然怨聲載道。也因此造成地方政府第一線公務人員以及申請民眾的嚴重困擾。行政院長蘇貞昌雖然出面道歉,但也暴露出中央與地方行政步調不一,各地發放手續亂成一團的窘境。
行政院目前的紓困方案繁多,金額不一樣、申辦單位不同,給錢的方法也不一,訂定一堆嚴格瑣碎的申請條件,搞得基層兵荒馬亂,民眾苦不堪言。
蔡政府紓困之亂的病因,在於沒有站在民眾與基層公務員的角度考慮,弄出一套自以為面面俱到的紓困方案,結果卻是製造更多問題。在此呼籲政府苦民所苦,別再折磨民眾與基層公務員了,「排富發現金」是最簡便又具效率的紓困方式。
*作者為立法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