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上周宣布雙方達成10項經貿共識,而北京高度重視的「一帶一路峰會」,美國也將派出代表團,中美兩國因川普上台引發的問題與糾葛,隱然有「輕舟已過萬重山」之態勢,這對台灣而言,勢將構成更大壓力。
4月上旬的「川習會」中,敲定兩國以「百日計劃」改善並重塑雙邊貿易關係,上周公布的10項經貿共識,就是百日計劃的產物,而且被認為只是「頭期款」,後續仍陸續有新的政策與共識出檯。
中美之間的共同利益與衝突點,是從國際合作、地緣政治再到經貿關係都有,不過,以川普的商人性格,對地緣政治興趣低、甚至隱約有退回「孤立主義」的傾向,及其不斷強調的「美國利益優先」,事實上經貿關係占了最大的比重,甚至被視為是中美關係的「壓艙石」。從公布後川普「盛讚」中美達成的這「一籃子交易」可看出,川普對這次的交易成果堪稱滿意,這也代表中美關係的「壓艙石」已穩。
而從這10項共識來看,雖然外界多認為美國是獲利多的「勝方」,但在型式上仍維持貿易談判中,彼此都是「有取有給」的樣貌─中國開放美國牛肉進口,美國也從中國進口熟製禽肉;中國對美國的金融開放(信評、債券),美國也承諾同等對待中國銀行、延長跨境結算;還有中國進口天然氣、開放美國全資的電子支付服務供應商,以中國原本就要進口天然氣,及本身的電子支付商的實力來看,也不算是吃虧割肉。而美國派團參與習近平高度重視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縱然尚談不上實惠,但也算給足面子,而且是態度鬆動的開始。
這次的10項共識只是百日計劃的「頭期款」(或是所謂的早收清單),未來陸續還會有新的協議共識出爐;而且依照國際談判的慣例,早收清單一般談的項目,及其得到的共識,都是較簡單的「小菜」;難談、牽涉廣、利益重大者,擺在後面慢慢談─因為難談,未必能得到共識,但以中美目前的態勢卻又非再端出大菜不可,不可能毫無成果;而因為牽涉廣、利益大,一旦完成談判,當然影響更大。
未來中美雙方談判再取得的共識,不論那方讓得多或那方取得多,重點是必然更進一步深化彼此的經貿關係;至於最後對川普念茲在茲的減少中美貿易逆差的效果,肯定一定有,但改善不會太大。因為中美間的貿易逆差來自兩國產業結構與國際分工、貿易比較利益等多項因素;而美元作為全球準備貨幣,根據經濟學家芬里特的「芬里特困境」理論,美國原本就難逃對外貿易逆差的命運;即使減少對中國的逆差,還是會增加對其它國家的逆差。
至於台灣,夾在中美之間,曾微露一點的強光已消失,未來處境可能更辛苦。不論是出於「尚未進入狀況」,或是刻意以台灣為籌碼,川普上台前與小英總統的直接通電話,曾讓部份人對未來的台美關係充滿憧憬與幻想,不過,在中美關係「回歸正軌」後,那些不實際的幻想應該可拿掉。
某個角度而言,川普確實是「變臉如翻書」─從選前選後一直對中國指責,甚至與台灣總統通電話並質疑「一中」,但在川習會後卻全面改變,小英接受路透訪問時說的「不排除再通電話」,得到川普在推特上「習近平是我的朋友,了不起的領袖,當然想先跟習通電話」的回應;上周接受《經濟學人》訪問又說:「我想我很喜歡他(習),我認為他也很喜歡我;我是說,他是個非常不錯的人。」加上百日計劃逐步落實,台灣在中美關係中見縫插針的空間大概已沒有了。
短期而言,在中國開放美牛進口後,台灣要擋美豬已難有招架還手之力了,美國貿易代表署在3月底公布的外國貿易障礙報告中就指出,美方要敦促台灣全面開放美國牛、豬肉及相關產品。現在政府要作的就是如何找到下台階、如何化解民間反對聲浪。中長期而言,中美關係友好、經貿來往加深,對原來要「脫中親美」的政策而言,到底構成多大的壓力,政府是該有所評估與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