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新世代結構動力份額祇剩七分之一不到
但是到了今天,臺灣出生率迭迭下降,而當少子化與高齡化又更趨激化情況下,總人口數即使在成長率遞緩前提下,還是達到了2,343萬人,相較於經濟起飛階段以來35年間,還是淨增加了20.4%。然則,可稱作是當前「青年新世代」的20~29歲年輕族群,則在35年間淨銳減70萬人之多,占比也從1983年的20.4%挫減為13.7%,足足少掉了7個百分點,也就是說,青年新世代的人口結構動力份額,由既往的五分之一強,今天祇剩七分之一不到的結構地位。
依現代自由民主政治社會體系原則,事實顯示「青年新世代」在臺灣社會的代表性減弱了,決策發言權衰退了,其參政比重份量,當然也應該隨之大為降低,然則,對應於今天整個臺灣社會對年輕人的尊崇與凜懼狀況,映現出來根本是一種令人極度錯愕的反差現象。
會吵會爭會鬥的最容易擴大發聲音貝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檢視,在今天完全不被正視,而且不被敬重已到達邊陲無聲地步的中壯及高齡人口族群,實質已在絕對人數多寡及結構占比上,積極呈現出更大躍進的加重提高發展。30歲~100+以上中高齡人口絕對數,已由臺灣經濟甫起飛的1983年之710萬人,到今天已躍升超過1,543萬人,在35年間絕對數淨增加了833萬人,結構占比更從1983年的38.1%幾乎呈現倍增躍進為65.9%,也足足淨增加28個百分點之多。可是,在政治現實上,中壯及高齡人口族群,卻反而較諸既往更形沉默寡言,甚至無影無形。
青年新世代會吵會爭的鬥魚性格之所以會被虛擬地擴大音貝,乃至浮腫虛胖,且聲勢氣勢已達到足以「罩死」整個政府與社會,使其屈從聽命,任其蹂躪放肆的地步,究其原因,或可以從兩個主要背景因素的促成,來為詮釋:
第一是,「青年新世代」所具備,沒有傳統包袱的「瞎起鬨純真力量」,通常最容易被一時亢奮所爆發。當今可稱呼為「青年新世代」的,主要已都屬於80後世代,經驗挑戰壓力全無,學問思想尚屬於「學植未固」,甚至是「學植虛無」狀況下,跟其他先進社會實證經驗一般樣,幾乎絕大多數都是最容易受到左派共產主義者所主張「平等正義」及「窮弱者大翻身」主義的魅惑影響。
這一現象的現實意涵,無非輝映了「青澀年華不擁抱共產主義夢想者非少年」的說法,用以詆譭甚至抵抗戰後嬰兒潮高齡世代因機會與勤勞賣命所累積的各種財富地位,直接站在窮弱的代言人甚或是代表人的立場,發動起攻擊之,鬥爭之,進行起「神聖的無產階級革命」之行動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