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持續下,許多學者認為,如今的世界氛圍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非常相近,美中兩大強權是否會透過戰爭解決內部壓力令人擔憂。東京大學教養學部副教授王前表示,即便當時日本軍方、高層都知道不能與美國開戰,但最後仍爆發太平洋戰爭,除了內部經濟壓力外,也包括失控的愛國主義。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23日舉辦思沙龍,以《為什麼2020讓人憂慮?民主怎麼走向戰爭》為主旨,邀請王前主講,並由掃葉工房主持人傅月庵主持講座,而鑑於防疫因素,整場講座以線上直播方式進行,王前也透過視訊與傅月庵對談,細說日本究竟為何會走上戰爭一途。
使得日本向外侵略的根本因素,一方面是來自於經濟的衰退,王前表示,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均重創日本經濟,另一方面,關東在明治之後已經是全國重心,由於日本嚴重依賴出口,加上經濟受到衝擊下,便想到往海外擴張這條路。
王前引述史學家半藤一利的著作《昭和史》表示,昭和史在戰前都和滿洲有關係,當時日本將滿洲視為命脈,認為若能佔領就能有更多資源,並減緩國內人口壓力,此外也能阻擋蘇聯,當時軍方的思路是覺得日本國土狹窄,若蘇俄進攻將守不住,因此需要像朝鮮、滿洲國這樣的地方作為防衛,日軍對蘇俄的戒備從明治時期便開始,除了沙俄當時的擴張行動外,也以來自意識形態、國家競爭角度的思考。
不過王前指出,如此思考模式反倒錯估國際情勢,當時即便英國、法國都有殖民地,但是世界趨勢正從帝國主義轉向民主主義,且即便經濟再糟,也不能以此正當化侵略行動。
在對外情勢的判斷上,王前談到,日本從甲午戰爭後便瞧不起中國,日軍原以為中日戰爭6個月就可以解決,但這是對中國情況與自身實力的誤判,另一方面,因為美國當時也在防範共產滲透,所以日本推動防共外交,希望藉此扭轉形象,不過由於當時軍方跟外交體系各吹各的號,造成外交不同步,整體國家戰略沒有統一下,防共外交失敗,唯一成功是和納粹德國聯手,但也因此把英美推上敵人的定位。
王前指出,其實最初日本菁英階層也知道不能開戰,像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便瞭解,日本在貿易上嚴重依賴英美,因此不能和美國開戰,其他強硬立場的陸軍高層也知道不行;在學者方面,當時東京大學曾召開研究會,有位學者說大東亞戰爭是必然結果,日本長期受到西方欺負,一定要把太陽旗插到白屋頂上,但其他人問機率有多大?這名學者也說不可能,所以從學者到軍方,都知道不能打仗,這是非常值得反思的事情。
對於最終仍舊開戰,王前表示,一部份是當時的日軍有反向思維,儘管知道整體力量打不過,但或許可以通過短期決戰,像是先把美軍太平洋艦隊打敗,並藉此從南洋(東南亞)獲得石油,來找到一線勝利可能,「就是賭一把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