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到年輕的朋友抱怨,經常收到父母或親戚朋友傳來的假新聞,而困擾不已。周遭的朋友也普遍的感覺,好像老年人比較會分享假新聞。雖然,我們不該有老年人是傳播假新聞的主要族群之刻板印象,然而,普林斯頓大學和紐約大學社會媒體與政治參與(SMaPP)實驗室的研究指出,老年人是假新聞最大的分享族群,尤其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也有人認為,LINE的長輩族群是假新聞的傳播管道之一。
在我的朋友圈裡面,我也會每天固定收到二、三則比我年長的朋友,在LINE或臉書上分享的長輩圖或假新聞。由於是朋友,我收到假新聞後,會回傳一則查核過的事實(假新聞若有被查核過),並回應說”這是假消息哦”。由於是朋友,不怕他(她)生氣或翻臉不認人,朋友通常也會客氣的說”抱歉”,並”收回”訊息。顯然,分享查核過的事實真相給傳播假新聞的人,似乎可以遏止假新聞再傳播的可能。然而,對年輕朋友而言,向長輩說”這是假新聞”,可能引發長輩不悅並起衝突,而不願開口。
我個人會從另個角度看老年人分享假新聞。我的博士論文研究的是安養中心老年人的資訊行為,普遍的發現,老年人由於離開職場、子女也許也不在身邊,常會有嚴重的失落感和寂寞感。分享訊息對他們而言,是一種”連結”,與子女、朋友和親戚的”連結”,無形中可以克服寂寞感。研究謠言學者尼古拉斯迪方佐(Nicholas DiFonzo)就說,「分享謠言是一種社會交流」。另外,前些日子,疫情舒緩,口罩購買已不再那麼困難,仍可看見老年人一早排隊等買口罩。老年人甚至樂在其中,固定週幾幫家中不同成員分別買口罩。其實,那只是”想為家人作些事”的心理,是取得生活的掌握權。分享健康的資訊(也許是假新聞),是表達對他人的關心,也意味他在意自己的健康,希望能維持健康。那是一種對生活的控制感,可以對治失落感。
基於此,難道對於老年人分享假新聞,我們就置之不理?還是包容他,回傳一個擁抱圖。或是冒著引起不悅衝突的可能,轉貼正確的查核新聞給他,暗示他不要再傳,同時機會教育一下?當然,更多的建議作法是,開設課程,增進老年人的數位媒體素養。
筆者從事資訊素養教育多年,深知如果老年人可以查找健康資訊、分辨資訊的內容、並分享正確的內容,為自己的健康把關,何嘗不是好事。然而,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課程開了,有多少老年人會有興趣來上課?這是個問題。如何教?教些什麼?也是個問題。我們是否能像芬蘭的養老金協會,為老年人的媒體素養教育專門製作一套教材?這樣的教材是否就能增進老年人的媒體、資訊素養?要普及這樣的教育,需要多少時間?
根據筆者近期分析新冠肺炎的假新聞發現,這些假新聞有幾個特色,第一,偏方類的假新聞通常建議的作法都是簡單容易,甚至材料都是日常生活中隨手可得的,例如熱水、鹽水、用清水洗鼻子等。第二,假新聞內容常會引發長者恐懼的心理。第三,穿插一些偽代言,例如某某專家建議、某醫院醫生說、自己親友個人體驗等。
如果,查核後的事實,也能具備容易傳播、使人信服的特色,是否就能起反制假新聞的功能。因此,針對老年人分享假新聞的議題,筆者建議國內幾個獨立事實查核機構,站在體貼長輩的立場,將查核的結果,以簡單、美化,甚至圖示化的方式,經過資訊重新設計,讓老年人易懂,年輕人也容易分享給長輩。經過重新設計的訊息,也能像假新聞一般被快速的傳播。資訊設計是一門專業,獨立事實查核機構經費有限,期待有心人,願意投入志工的行列,研發一套適合老年人閱讀、理解的資訊設計準則,方便應用在查核報告的成果發布。
*作者為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