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乃靜觀點:只「打」假新聞,夠嗎?

2020-05-06 05:50

? 人氣

新冠肺炎爆發後許多假新聞流竄,使大賣場貨架一空。(AP)

新冠肺炎爆發後許多假新聞流竄,使大賣場貨架一空。(AP)

近年來,為了打擊假新聞,政府和民間團體不遺餘力。政府單位甚或設有闢謠專區,例如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藥闢謠專區及謠言終結區、農業委員會爭議訊息澄清區(含食安)、內政部警政署165全民防騙網闢謠專區、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真相與闢謠、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澄清專區、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即時新聞澄清、台北市政府警察局澄清闢謠專區。第三方事實查核機構則有臺灣事實查核中心MyGoPen麥擱騙Cofacts 蘭姆酒吐司,投入不少心力。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不論是政府單位或第三方事實查核機構的闢謠,主要的運作方式是選擇流傳廣、影響大的假新聞,進行內容查核,並將查核的結果定時、主動地張貼在網站、臉書粉絲專頁、LINE官方帳號上,供民眾檢索、瀏覽。

但由於查核中心的人力不足,面對海量的假新聞,人工查核的數量還是有限。雖然,民眾可以將訊息丟到對話機器人「美玉姨」,透過資料庫資料比對,告知民眾訊息真假,但只限於「g0v. 零時政府」設置的「真的假的」資料庫中的資料。然而,這樣的假新聞查核並釐清的傳播模式,與傳統媒體的傳播模式較為相似。民眾被視為是被動的閱聽眾,等待著真相的傳播。事實上,這樣的模式並無法滿足某些主動閱聽人的需求。

最近,筆者聽聞一位服務於第三方事實查核機構的朋友分享的小故事;今年二月初,臺灣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升溫時,社交軟體上流傳「建議各位夥伴:公司其他紙類製品,有缺的可以考慮買一些,衛生紙、衛生棉、廚房紙巾,估計都會短缺,因應原料都拿去做口罩了…」這則假新聞,造成臺灣第一波衛生紙搶購的風潮。到了三月中下旬,臺灣的疫情雖然控制,但隨著各國疫情加劇,超市和賣場再度出現搶購的熱潮,逼得量販業者集體祭出限購令,每人每車限買一串衛生紙。政府也呼籲民眾不必囤貨,讓真正需要的人有機會可購買。即便如此,仍無法消弭民眾不安的情緒。有民眾打電話到查核機構詢問,「到底衛生紙要不要買啊?我們平時在上班,那麼忙,那有空去買衛生紙?去了也買不到。你們要不要查一查這個新聞?」

相似的情況,筆者也有個人的經驗。三月中下旬,通訊軟體LINE上流傳一則假新聞,大意是「補充鋅及B12能夠改善免疫系統並破壞病毒」。在聊天中,筆者的朋友也焦慮的問我「該不該去買鋅來吃?」筆者當時無法回答她,但仍不免好奇,「鋅真的有效嗎?」腦海也浮現「反正是保健食品,吃看看也無妨」念頭。雖然最後理智戰勝了心理(恐懼疫情),省下了荷包。

另一個例子則是「羥氯奎寧」,原是治療瘧疾的藥物,卻被渲染誇大對新冠肺炎成具有神奇療效。臺灣事實查核中心於4月16日的一篇「新冠肺炎疫情的事實查核—羥氯奎寧如何被政治人物誇大為神藥靈丹」查核報告指出,2月中,中國媒體開始報導,專家證實羥氯奎寧有一定療效。3月初法國也有論文指出,「患者服用羥氯奎寧後,病毒在五天後消失」。3月中美國疫情擴大,美國媒體報導,有專家指出「羥氯奎寧可100%治療COVID-19」。一時之間,羥氯奎寧成了國際抗疫的希望。Google搜尋結果顯示美國民眾開始瘋狂搜尋「奎寧」與「通寧水」(含有奎寧)的資料,以為喝通寧水也可以預防新冠肺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