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衰退會引發下一場世界大戰嗎?國際關係權威學者華特深入分析

2020-05-31 11:00

? 人氣

大瘟疫可能引發戰爭的想法也許源自「轉移注意力」理論(diversionary theory of war),當一國領袖遇到國內政治、經濟、社會等騷動,就有可能主動挑起對他國、異族的仇恨感甚至戰爭,藉此轉移人民注意力。華特指出,部分美國人確實憂慮,如果跡象顯示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年底大選的選情堪憂,他可能會攻打伊朗、委內瑞拉等敵對國家,轉移國內人民對其政府抗疫無方的不滿。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但華特認為,轉移注意力理論有著明顯瑕疵,戰爭畢竟是場不小的賭注,可能發展成非常糟糕的情況,反而帶給川普政府致命一擊;此外,川普敵視的國家沒有一個會對美國產生立即威脅,川普的支持者恐怕都不會認同他出兵。更何況即使軍事行動成功,也不能增加工作機會、振興景氣或加速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發。相同理由完全也能適用於其他國家領袖。

美國總統川普下令除掉伊朗將領蘇萊曼尼(AP)
2020年1月,美國總統川普下令除掉伊朗將領蘇萊曼尼(AP)

另一種常見的鄉野理論「軍事凱因斯主義」(Military Keynesianism)認為,挑動戰爭的國家可以透過軍購、軍售案推動經濟需求,讓景氣復甦、就業增加。最明顯的案例是二次大戰讓美國快速擺脫經濟大蕭條的頹勢。但華特對此同樣抱持懷疑態度,要創造如此龐大的需求也必然需要非常龐大的戰爭,而在各國政府都債台高築的現況下,很難想像任何國家會為了經濟發動戰爭。

然而在某種條件下,經濟衰退確實可以引發戰爭,尤其是當戰爭可以幫助一國奪取極具價值之物的時候。例如,1990年的伊拉克歷經兩伊戰爭(Iran–Iraq War)的漫長十年,經濟糟得一蹋糊塗、失業率高得嚇人,同時又欠了科威特很多債務。強人總統海珊(Sadam Hussein)打著算盤想,攻下科威特的話不僅不用還錢,還能獲得大批石油資源,何況小小的科威特並不難拿下,出兵的決定確實頗為合算。

華特分析,但在2020年的今日,他幾乎想不出任何例子可以滿足這麼多條件,無論是俄羅斯強取烏克蘭,或中國意圖併吞台灣,戰爭的代價都比實質利益還大。

經濟衰退助長極端主義

儘管如此,華特仍然憂心,如果經濟長期低迷,法西斯主義、保護主義與極端民族主義等思想就有可能壯大,國與國之間相互談判的可能性就會降低,陷入更接近戰爭的氛圍,1930年代大蕭條過後就是如此。但他強調,光是以經濟衰退作為依據ˇ當然不合理,否則美國建國以來發生過40次大衰退,但實際上只打過20次的跨國戰爭,而且多數原因與經濟問題無關。

著名政治學家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也曾在著作《傳統武力的嚇阻》(Conventional Deterrence)指出,國家領袖若非志在必得、相信自己可以快速又不花多少錢就打贏勝仗,否則他們鮮少會投入戰爭。1914年一戰開打時,每個歐洲國家很快就能結束;納粹德國發明的「閃電戰」(blitzkrieg)也以縮短時程為首要目標;海珊攻打伊朗,也是誤判剛發生伊斯蘭革命的伊朗極易被攻下;最經典的案例可能是,美國前總統小布希(George W. Bush)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時,也是說服大眾一切很快就會結束,最後顯然付出代價。

Chilcot報告指出,英國2003年完全沒有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根據。(yougov.co.uk 供)
Chilcot報告指出,英國2003年完全沒有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根據。(yougov.co.uk 供)

引發戰爭最重要的關鍵之一,華特認為,國安因素還是遠大於經濟因素,當一個國家感到安全受威脅,而且敵方態度不太可能軟化,再加上政治領袖相信主動出擊可以化解危機,他們才會選擇出兵。如同著名歷史學家泰勒(A.J.P. Taylor)觀察:「(1848年至1918年之間)所有強權,都是為了預防危險而發動戰爭,不是為了征服對方。」

華特再三強調,經濟因素可能強化有利戰爭的政治氛圍,但卻只會是原因之一,很少會是戰爭的主因。即便新冠大流行可能帶來深遠影響,短期內還是不太可能成為戰爭導火線。

喜歡這篇文章嗎?

王穎芝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