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國是會議有存在必要? 顧立雄:會議最重要是「提出願景」

2017-05-21 17:32

? 人氣

蔡政府改革重點之一的司法改革,外界爭議頻頻,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主委顧立雄21日便表示,司法改革國是會議是一種願景,還是有存在的必要。(陳俐穎攝)

蔡政府改革重點之一的司法改革,外界爭議頻頻,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主委顧立雄21日便表示,司法改革國是會議是一種願景,還是有存在的必要。(陳俐穎攝)

司法改革是蔡政府上任來的重要改革方針之一,為了改革而召開的司法改革國是會議卻從一開始的委員組成,到會議內容與過程都遭到外界質疑。對於司法改革,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主委顧立雄表示,司法改革國是會議是一種願景,還是有存在的必要。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世界台灣人大國與台灣國家聯盟在21日聯合舉行「海內外台灣國是會議」,並針對司法改革議題進行探討,顧立雄也對此發表意見,表示在他剛當上律師的那個年代,台灣還處於戒嚴時期,對民主化與司法改革都像是在長長的隧道中「看不見光」。

司法為何不受信賴? 顧:政府一直沒有清洗「黨意司法」

而在台灣社會一連串的抗爭與國際社會輿論壓力下,台灣漸漸步入民主轉型,但司法改革卻沒有跟隨民主化的腳步。顧立雄提出《今週刊》所做的調查資料顯示,發現1999年人民對法官的不信任程度僅有27%,而2015年的資料則顯示,48.5%的民眾不信任法官的判決。

為什麼台灣邁入民主化,但司法卻越來越不被信賴呢?「有時對司法的信賴跟宗教信仰一樣」。顧立雄認為,在台灣解嚴後,人民收到的訊息更多,網路等科技的發達也讓訊息取得更加容易,當時象徵權威的司法就會受到審視,人民也容易發現司法的不足之處。

除了解嚴之後的開放外,顧立雄近一步提出,他認為,解嚴前的司法體系是「黨化司法」,黨化司法對台灣戰後司法人士產生極大的影響,甚至有特務在退職後直接轉任法官。在解嚴後,政府也一直沒有進行人士清洗,所以影響司法的「轉型正義」,由於年代久遠,雖這些人士許多都還在司法體系內,但已錯過處理的時機,也就造成台灣司法一直有黨意的影子。

直到2011年,在法官法中才規定法官不得參與政黨,以參與者則須要退黨,在這個規定出來後,有5成5的法官退黨,也就是說有超過一半的法官都挾帶著黨意辦案。

「法官採考試制度,沒接觸過社會就要主宰人命」

對於如何改革,顧立雄表示,司法人員的來源過於單一,法官太多是考試出來的,採取「師徒制」,讓法官容易被「師傅」或是體系馴化。而法官採取考試制度,也讓須根據法條並結合社會現況判案的法官,在沒有出過社會、接觸過社會現狀,就有了主宰人民生命、自由與財產的龐大權力。

對於爭議連連的司法改革國是會議,顧立雄表示,雖然司改會做出的決議強制性並不如立法院做出的決議,但對司法行政機關還是有一定的約束力,且司改會最重要的是提出願景,讓許多人知道司法需要改革的地方,因此司改會還是有存在的必要性。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