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中美貿易戰概論與個人經驗分享

2020-06-07 05:30

? 人氣

1998 年我工作的公司要開發一款飛行員用的通訊耳機,咱們機械設計部門在98年三月份才可以設計好,而七月就有一個航空展,該年一月份我開始了我的採購計劃,當時美國供應商要16週時間製造模具,台灣的供應商只要8週,價格只有美國三分之一,因為三月底到五月底只有8週,模具做好後還有成型及組裝,六月份組裝七月初才可以趕上參展,所以選擇台灣的供應商,這是唯一的可行方案,也因為我達成任務,公司給了個總裁獎,稅後五仟元(公司付了八仟多元),並且增加了我去國二十多年後返台聯絡親朋好友的多次機會。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當時我數度飛到台灣去了解為什麼他們能在八週交貨,一般美國模具工人每週工作六十小時,已經是其他行業的一倍半了,可以說夠認真的了,他們的水準也是世界一流的,為什麼就比不過台灣的模具師傅? 去了台灣才知道人家是怎麼做到的。因為模具製造沒有交班制,意思是一個人負責到底,美國的60小時工時一週已經很長了,台灣的師傅根本就住在工廠,一張行軍床,累了就睡,醒了就幹活,台灣人就是這樣拼下來的,每週可以工作一百小時以上,當然交模後可以休兩個星期的假,甚至有其它的獎金,重賞與勇夫的結合,這種靈活運用的方式,美國人是做不到的。當然公元兩千年後大批台資赴大陸,所有的都被應用到大陸去了。這也是兩仟年後美國模具業基本不覆存在的原因了。

前面的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學到的東西很多,第一,當初我們公司選擇台美貿易逆差是必須在一個特定時間完成特定的任務,而不是價格為主要目標。第二,公司打九十年後期開始採購面做了很大改變,基本機械零組件開始大量移往亞洲,那時是以交貨期短為主要考量,而價格的競爭力也逐漸成為公司的主要目標。第三,若干年之後,紛紛在中國成立了若干單位,替中國大陸製造了上百名的工作機會,除了貿易上的逆差更造成本土工作外移。想想這水果公司及大河公司在海外的工作機會有多大的市場。做出這些決定不外乎增加公司的競爭力及生存能力,公司的考量絕對不是有沒有增加美中貿易的逆差。

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只是告訴大家,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更沒有不聰明的採購經理人及公司的董事長,他們要以最低價格、最短時間買到品質最高的産品,以提供他們的客戶,這整個流程沒有儍瓜。貿易上的逆差存在可以告訴你基本上價廉(價格低)物美(品質)和市場預期(交貨期)的結晶産物,三者缺一不可。

*作者為退休人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