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觀點:中美難「結」難「解」

2020-06-11 07:10

? 人氣

執政者面對國內困境時,以「出口轉內銷」的策略轉移民眾注意力,是國際政治常見的一副教戰手則。川普認為手中握有「反中牌」,希望把這張牌的邊際效應,發揮到最大的程度。為了組成「國際反中聯合戰線」,川普暫時攔置其單邊主義的偏好,對外爭取他國支持。例如,川普認為目前G7峰會格局「已經過時」,因此他在重新籌備的G7峰會中,打算額外邀請澳洲、印度、南韓及俄羅斯與會。拉攏印度的目的昭然若揭,中印邊界最近爆發軍事衝突,讓雙方的緊張關係升高。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除此之外,無論是在南海、香港和臺灣問題方面,川普的政策行為已日益接近中共劃下的紅線。美國務卿蓬佩奥(Mike Pompeo)在「六四」前夕,不尋常地公開展示他與民運人士的合照,挑明反中「有圖為證」。2013至2017年之間擔任國家安全顧問的萊斯(Susan Rice)表示,「無論怎樣,在競選期間拿中國做文章是一項老掉牙的策略,然而在這樣緊張的時期,這樣做尤其危險,因為它加劇了國內對亞裔的敵意,使執政更加困難,並可能走向代價高昂的冷戰─或更糟的結果。」

由於中美及兩岸關係的緊張,有關臺海爆發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和時機問題,已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美國國防部前中國、臺灣、蒙古科科長唐安竹(Drew Thompson)日前分析,由於中共要統一臺灣的聲浪越來越大,而臺灣輿論又明顯不接受「一國兩制」,中共很可能在五年之內對臺動武,時間大概會在2024年。唐認為,第一,這與2022年中共「20大」結束後,中共黨內的權鬥有關;第二,蔡英文有可能會在她第二任期的最後一年,也就是2024年,製造「臺獨」的重大事變。我認為唐安竹的說法,在研究兩岸問題的群體中,有部分的代表性;但這類說法忽略了美國因素,以及中美關係起的關鍵作用。

中共「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袁鵬日前撰文指出,無論今年美國大選何黨獲勝,短期內很難調整當前對中政策,美中關係恐陷困境,需待2022年後,方有商討「新框架」的可能。我同意袁鵬的看法,並認為新框架有助於進行臺海危機的管控對話。但在2022年之前,即從現在到美國大選前這不到半年期間,以及大選後到中共「20大」這段期間,應該是影響臺海和戰的兩個重要時段。前一時段的主角是川普;後一時段的主角是習近平。臺灣必須「眼觀四面、耳聽八方」,有未雨绸繆的打算。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6月7日向全國演說,說明2019新冠疫情對新加坡的影響,表示疫情幾乎使全球經濟停滯不前,今後的世界將不再那麼繁榮,或許有更多紛爭。他認為,當一些國家排外情緒高漲,新加坡仍將保持冷靜及開放的態度,並照顧人民的福祉。

李顯龍演講的目的是向新加坡人民喊話,要他們別害怕、別氣餒,面對挑戰、克服困難,持續大步向前。反觀今天的臺灣,高雄罷韓本來是涉及市長和市民的承諾問題,但因政黨惡鬥因素的介入,民主政治的過程演變成社會激情的對抗。臺灣面對外部環境的變化,能產生團結對外的內部凝聚力嗎?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遠景基金會首席顧問。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