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宜正觀點:「台灣國民黨」

2020-06-14 06:30

? 人氣

「中國」國民黨若改名成「台灣」國民黨,象徵國民黨對於國家定位的正式宣示,唯有如此才有浴火重生的可能。(資料照,顏麟宇攝)

「中國」國民黨若改名成「台灣」國民黨,象徵國民黨對於國家定位的正式宣示,唯有如此才有浴火重生的可能。(資料照,顏麟宇攝)

在多數民眾認同自己的國家稱為「台灣」的今天,主要政黨中居然有個「中國」國民黨是極其荒謬的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綜觀世界主要國家的知名政黨,美國有「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與「共和黨」(Republican Party),英國有「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與「工黨」(Labour Party),與台灣相近的日本有「自由民主黨」與「立憲民主黨」。上述每個政黨對於「國家定位」毫無疑義,僅在經濟路線、公共政策、外交方針等等有不同意見。

然而,在時至2020年的今日,「中國」國民黨仍不時緬懷已不曾涉足的廣袤秋海棠領土,即便自稱中生代黨員的連勝文,在近日比喻前高雄市議長許崑源墜樓憾事時,也比喻是「抗戰將領張自忠」。更別說前主席洪秀柱三句不離「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了。

誠然,對於抵抗侵略、推翻帝制的中國歷史人物,同樣追求民主自由的台灣人應該保持基本的敬意與尊重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正如同我們尊敬前美國總統林肯(Abraham Lincoln)一樣。我們認同的是他做過的「事」,而非他是「哪國人」。

但如昧於台灣當前對於「國家認同」、「國族認同」、「領土範圍」已非成為歷史的「中華民國」,則將與台灣社會漸行漸遠。

「中國」國民黨身為有百年經驗的政黨,在歷經驚濤駭浪中仍存在於世,本身就具有時代意義。然而,正如同許多百年、甚至千年的企業一般,面對新時代的浪潮,仍須與時俱進、日新又新。所謂「改革」,並非僅在「形式」上著手,而需真正碰觸「核心議題」。

中山大學裡的孫中山蔣介石銅像。(中山大學官網)
國民黨是百年老黨,擺脫「中國」標籤才能在台灣真正落地生根。圖為中山大學裡的孫中山蔣介石銅像。(中山大學官網)

1875年5月30日,在經歷日本新式軍隊衝擊後,晚清重臣李鴻章以「數千年未有之變局」面對「數千年未有之強敵」上書朝廷。慈禧太后下令李鴻章創設北洋水師。1888年12月17日,北洋艦隊於山東威海衛劉公島正式成立。當時的北洋艦隊是清國新式海軍中投資最巨、規模最大。一時清國威風八面,認為至此將雄霸天下。

然而,後來發生的事情恐怕每個「中國」國民黨人都朗朗上口了。在只重「船堅砲利」下的清國,喪失了最後進入現代化國家的機會,也為「中國人」的百年恥辱種下了因子。

一個國家的良好運作,有賴於政黨與其所代表的價值的良性競爭。在「國族認同」出現前所未有變遷的台灣,「中國」國民黨有必要認真思考自身存在於台灣的意義,不但為了黨的未來發展,也為了台灣民主發展的正常運作。請將台灣兩千三百七十萬人為己念,放棄對中國十四億人的幻想,時時刻刻將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人權法治刻在心上,拒絕容忍專制集權的絲毫滲透。

「中國」國民黨改名成「台灣」國民黨的動作,象徵國民黨對於國家定位的正式宣示,不但讓國民黨有機會擺脫「親中標籤」,更讓台灣不再陷於國家定位不清的紛爭泥淖。

一旦勇敢做出改名的決定,對於國民黨而言,重要的再也不是「中國」,而是在台灣的「國民」。唯有如此,這個百年政黨才有在台灣落地生根、浴火重生的可能。

*作者為台灣制憲基金會執行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