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李登輝紀實02》李登輝的100天

2020-07-31 14:30

? 人氣

李登輝身為總統兼主席,從形式上來看,他是元首兼領袖,但實際上,他只是黨政軍各系統共同擁立的元首,到底他與元老派和官邸派的關係如何,他能夠得到軍隊的擁護?他是否能夠在協調中建立自己的「領導力」?在就任一百天之中,他到底做了那些事情?他的強處何在,弱點何在?在何種政策上,他發揮了決策力?他表現出什麼樣的個性、信念和能力?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他到處都有朋友,不必像蔣經國一樣要培養「十三位民間老友」來當做親民愛民的樣板。而且他下鄉談的都是他最專門的農業問題。

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為了討論的方便,可以把他在過去這一百天的工作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蔣經國去世後那一個月。李登輝最重要的工作是盡量表達對蔣經國的哀思和對黨國大老的尊敬,包括對五院院長、資政、國策顧問、評議委員的分批接見與拜訪,請益國事。召見軍事首長,召開軍事會議,到前線和部隊巡視。此外,召見黨務工作幹部,聽取報告之餘,還必須加以指示,以建立黨主席的權威。

這一個月,最戲劇化的是他被推舉代理主席的過程。但是這個過程使士林官邸派,尤其是孔宋家族在國人心目中產生惡劣形象,降低了官邸派和元老派的影響力,對李登輝毋寧是好事。

第二個階段是他開始下鄉訪問,發表春節談話,舉行記者招待會。透過這些活動,一個平民政治領袖的風格出現了。其中尤其以他在記者會上的表現,雖然也有不少瑕疵,但是民主政治不怕有缺點的政治領袖,就怕表面上完美的聖賢偉人。

李登輝在代理主席的過程中,一定深感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道理,所以他後來下鄉訪問,就像回到家鄉一樣,他到處都有朋友,不必像蔣經國一樣要培養「十三位民間老友」來當做親民愛民的樣板。而且他下鄉談的都是他最專門的農業問題。這趟鄉下之行,有政治宣傳作用,但也有心理補償和回饋作用,他從這種旅行之中獲得了在台北享受不到的信心和溫暖。不論在政治上或情感上,鄉下和台北對他而言,都是兩種很不相同的世界。他剛經歷了中國宮廷鬥爭後,才到鄉下,這種冷熱過程,對一個本土性政治領袖,是一趟很重要的「心靈之旅」。

第三個階段是他面對的國會改選、大陸政策、亞銀、奧運與其他外交問題、「十三大」問題、軍隊國家化、退職辦法等等。為了建立政治領袖的地位,他必須在這類關鍵性問題上表現「決策力」。

三位省主席的不同

一個決策者所面對的挑戰是:要在不明確的結果和不充足的條件下,做出有效的決定。因此,個人的生活背景、經驗和個性等主觀因素,通常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李登輝主持會議時,發言盈庭,他做結論,常抓不到要點,與大家所講的話無關係,他似乎未注意聽別人的意見,因為他自己已有主見,他學養深,但對實務不大有耐心,如他不必負實際行政責任,則他那種忠厚親切,頗有大家長之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