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道25年,雖僅發行三張台語專輯,但張張轟動街巷、曲曲震撼人心,且獲得金曲獎肯定的,恐怕也只有伍佰了!1998年的《樹枝孤鳥》獲金曲獎最佳演唱專輯獎(當時演唱專輯獎未有語言之分,,《樹枝孤鳥》是當年的唯一最佳演唱專輯獎得主),2005年的《雙面人》勇奪金曲獎最佳台語男演唱人獎,而2016年的《釘子花》更獲得包括金曲獎最佳台語男歌手、最佳年度專輯、最佳台語專輯等六項提名。伍佰的三張台語專輯,歷時20年,是無可取代的台式搖滾,是蘊含人文關懷的情歌,是遊子藉音樂返鄉的告白,是根扎得更深的土地之愛,也是台灣20年來社會變遷的縮影。
1990年代「少年吔」唱出的時代經典
1990年代令人懷念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伍佰出現了!那是解嚴後的台灣,無論較主流的樂壇、眾多倡議型或走獨特路線的創作者,紛紛大唱台語歌。每個歌手都有其各自取決的音樂元素,但別人會出現的符碼或調性,伍佰一律捨棄,他始終想做更獨特的、屬於自己的台語歌。
1992年,伍佰參與《少年吔安啦》電影配樂的製作,還在摸索音樂路的他,跳脫慣有台語歌的悲怨情境與節奏框架,把描寫台灣底層文化的歌詞,譜上得以將內心最深層的吶喊全數掏出的曲調,大聲地為「少年吔」們「出一口氣」;半唸歌半搖滾,現實又浪漫的嘶喊,唱出邊緣的「無聲」。那個〈少年吔安啦〉的年代,不少音樂人還能精準抓住江湖語言和節拍,而今道義猶在,語言與聲調卻已改變,像〈無聲的所在〉這樣的曲風則已經真的失聲,伍佰那種台灣查甫人才有的「氣口(khuì-kháu)」,新世代的搖滾人幾乎模仿不來!
那時候還叫吳俊霖的伍佰,在所謂外省人佔多數的音樂圈裡,他的「台式國語」讓人感到新鮮!同世代的人們多會自卑於這樣的口音,但伍佰反而覺得很「樂」,認為這是自己的特點並視此為「資產」。還未成名之前,他就已是吉他好手,1992年發行首張專輯《愛上別人是快樂的事》,正式以伍佰之名「走跳(tsau-thiau)」音樂江湖。
包括筆者在內的不少樂迷們應該都還記得,1993年,朱約信(豬頭皮)、李坤城等人在台大視聽小劇場舉辦了一場「楊逵紀念音樂會」,後來這場演唱會由水晶唱片以「文學發行系列一」的名義發行,封面最上方還印著「我們把台灣文學變成歌」的字樣。知名的民謠歌手陳明章即參與其中,而在陳明章右前方彈吉他的,正是伍佰。
即便也有人建議伍佰唱台語歌,且包括伍佰當時所屬的「真言社」裡的林強、L.A. BOYZ、豬頭皮、林暐哲們,都在已經蔚為「流行」風潮的台語歌,但闖盪音樂圈初時,伍佰並沒有想唱台語歌!他只想以純粹的、好的音樂作品把自己推介出去,來避開一般人崇尚的現實,來自我成就。所以他寫出了很台灣元素的華語歌〈愛情的盡頭〉,他充滿張力地運用「台式國語」的聲調和曲調,撐出一個從1996年至今已過20年,全台灣人都仍然喜愛且得以共享的情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