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議會在5月下旬的一次會議中,對柯市府發動「奇襲」,表決通過維持「捐地、代金制」各半的制度,對有意讓容積全代金制上路的市府而言,當然是一次大挫敗;對台北市民而言,同樣也是一次挫敗。從昨晚的公聴會可看出市府應已不會再提覆議案,維持容積「捐地、代金制」各半就此定案。
台灣過去在都市計劃中劃設龐大的公共設施地,但因為政府沒錢徵收,所以這些土地都變成所謂的「公共設施保留地」,估計全國的公設保留用地有2.5萬公頃,價值超過7兆元;以台北市而言,如果要全部徵收要花1兆元,政府永遠不可能有足夠的錢徵收這些用地。
台灣政府為此實踐了「窮則變,變則通」的哲學,用各種方式換回公設保留地;富人可用低價買公保地捐給政府抵稅,高峰期1年稅基流失逾1,000億元、稅收損失超過400億。財政部最後受不了,把這個節稅大洞堵上。建商則是可以低價買公保地,捐給政府換菁華區的容積獎勵,中間龐大利益由建商與掮客共享,因此3年前郝市府訂定容積代金制,建商向市府繳納代金換取容積獎勵,市府再用代金取得公設保留地。這3年過度期中,建商可全部繳納代金,或代金與捐地各半。
按理今年7月應該是全額代金制要上路,但建商顯然不願利益受損,4月時就遊說議員聯署刪除落日條款,維持「半捐地半代金」制;建商的影響力無遠弗界,63名市議員中有51名參與聯署,而且不分藍綠;但在媒體報導後,綠營議員也許是「外慚清議 內疚神明」,全部撤簽。
不過,這個動作顯然沒太大的實質意義,5月24日市議會大會中,議員發動表決確定維持「半捐地半代金制」。隔天即使柯文哲在市府中表達「震怒」也無濟於事;甚至即使市府提覆議案,翻案機會也不大。至此全案大致已確定:建商、掮客利益繼續受保障。
這件事值得追究,或是說「有趣」的觀察點在:柯市府雖然一路表達對全代金制的支持,但在柯文哲出馬與議員溝通時,為何盡是「扭捏作態」不明講,卻僅表示自己「沒意見」,甚至讓盟友議員都看不下去,私下嘀咕「沒立場、沒擔當」?還有當天議員發動表決時,那位正端坐議場中的都發局長林洲明,為何毫無反應,只會「神色凝重」作態?是措手不及?還是無能?亦或是有意要「放水」?
其實,除了那些玩公保地與容積移轉的大戶外,容積代金制對大部份人都算是有利─政府取得代金後可依需要與優先秩序取得公設保留地,地主不會因嚴重的資訊不對稱而權益受損─只有建商(及掮客)的利益受損;因為過去在取得公設保留地與得到的容積獎勵之間,存在鉅大價差與利益,這部份全歸於建商;代金制讓利差空間消失;此外,代金制能讓資訊更透明,尋租空間亦被壓縮。
市府如果提出覆議,大概也是作給社會大眾看的表態成份居多,翻案機會低,而市府看起來最後是很「務實」的選擇不覆議,而是以修改規定加上「炮打內政部」方式因應。不過,市府有件事倒該儘快作:檢討公保地,該解編就解編。相較當初劃設公保地的時代,台灣社會變化大,當初基於人口數持續增加所規劃的公共設施─例如學校用地,未來可能用不到,不如將其解編,既保障地主權益,又免除政府無能徵收、甚或有人捐地亦無實用之苦。
不過,這次的容積代金制攻防戰中,倒有一個值得一提的「亮點」─那位出身建商、曾經「去跳海」的民進黨市議員王世堅是堅決支持全代金制,理由非常實務面─他說因為他當過建商,知道建商與掮客在其中到底有多大的利益,而他認為這些利益應該歸於社會而非建商。
這次,是不是該換那些把建商利益放在最高點、投票要維持「半捐地半代金」的議員們,手牽手一起「去跳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