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派遣軍機頻繁進入日本的防空識別區,從一三年開始,共軍空軍和海軍航空部隊為支援日本與美國的「強制外交」,還實施至少二十五起具針對性的「空中示威」行動,動用軍機及無人飛行載具約一二○架次,更數度引發空中對峙的緊張場面;不僅對日本和美國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也大幅增加爭議升高為軍事衝突的可能性。
共軍軍機的行動,對後來美國為避免捲入衝突,決定出面說服日本妥協,默認對釣魚台的掌控遭中共侵蝕,發揮了顯著的效果。
若共軍軍機連日進入我防空識別區西南角的行動,確實是中共擘畫已久、讓其軍機在此空域的活動常態化之圖謀,則可能的目的包括:
第一,希望藉軍機常態化進入該區巡弋,逐步發揮「蠶食」的效果,然後在情勢有利時,一舉掌控該空域並拒止對手(我軍甚至美軍)進入。
第二,確立在周邊空域巡邏活動的合法性與正當性,做為中共意圖建立其對台灣法理管轄的舉措之一。
第三,暗示北京已經為衝突做好準備,可在必要時採取行動,做為「強制外交」施壓的手段,以說服華府出面勸台北妥協。
增加機種頻率對我「壓力測試」
我方也必須開始思索,共軍軍機日後進入我防空識別區西南角的行動,將從目前少架次、少數機種的型態,逐漸擴充為多機種、大批次軍機參與的體系化操演;甚至將我防空識別區的西南角內空域,劃入空中對抗操演或一定規模以上的海空聯合演習之演習範圍內,以對我軍進行「壓力測試」的可能性。例如一三年四月二十三日,中共就在單日內出動逾四十架次軍機,輪番前往釣魚台周邊空域,讓日本戰機疲於奔命,被日本視為「空前的威嚇行動」。
特別是在當前兩岸嚴重缺乏互信,也不存在「軍事意外防止機制」的情況下,該如何調整、擬定國軍的應變計畫,以便在維持現有空防縱深的同時,又能防止讓意外升級為雙方都不想要的衝突,就成為我國安高層嚴峻的挑戰。
*作者為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