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儀深說,李極力否認自己是台獨,但“Mr. Democracy”(民主先生)是沒有爭論的。李有一部分政治作為是承襲蔣經國路線,如解嚴、開放探親等,一部分則與蔣的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三不政策」不同,例如李開啟了台灣與中國的接觸。
李登輝為何能在台籍菁英中脫穎而出?陳儀深認為一九七二年是關鍵,蔣經國當時為行政院長,任內邀李參政並擔任政委。
陳儀深花很長時間分析李受蔣器重、進而接班的歷史機緣。他指出,像李登輝這樣一位左派、有反抗思想的知青,也只有蔣經國敢用他,警總約談李的實錄可證。陳儀深說,從當時國際情勢觀察,蔣經國之所以選李,很有可能是企圖以提拔李等台籍菁英,來回應當時國際對台灣局勢的種種關切。
一九八○年代初,台灣發生不少國際關注的政治案件,如林宅血案、陳文成命案等,這都影響蔣經國挑李登輝為接班人,以回應國際壓力。蔣的選擇也促成八六年的反對黨組黨、八七年的解嚴等台灣重大民主進程。
任內靠民主化競爭維繫統治地位
陳儀深也說,李被揀選的另一項因素是,省主席任內以農經專業倡導八萬農業大軍,藉農村改革增加統治正當性。從李登輝的訪談口述歷史也可發現,蔣是刻意栽培李,包括剛當台北市長時,蔣一周多次到李登輝家,與李交換治理意見。
陳儀深總結說,台灣能有今日要感謝李登輝的堅持,為了台灣的主體性不屈服於強權體制。李十二年總統任內,並非靠威權統治或不公平競爭維持多數,而是靠民主化競爭,直至九九年之前,李登輝仍讓國民黨維持統治地位,這都是以正道的方式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