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聯合國軍北部戰線已經推進到中朝邊界的鴨綠江邊。
面對這種危機局勢,毛澤東感覺非常為難,阮銘回憶,「胡耀邦曾講,毛澤東在韓戰時期幾天幾夜抽煙不睡覺,下不了這個決心。因為政治局會議上有人是反對的,另外對美國的意圖也不是很了解,後來主張打的佔了上風,周恩來就說,在門外打比較有利。」
緊接著,毛澤東又收到史達林的秘電,要求中共出兵援助北韓。
細節二:中美的戰略誤判
最終,戰爭爆發近4個月後,中國入局。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電令中國東北野戰軍改編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秘密入朝參戰。10月25日,志願軍打響了後來取得全面勝利的「第一次戰役」,因此25日被中國官方定為「抗美援朝紀念日」。
中國和美國,在朝鮮半島打了一場代價高昂的局部戰爭,但事後的諸多歷史材料顯示,這場戰爭存在諸多誤判。
就美國而言,參與戰爭的直接目的是「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時任總統杜魯門稱,如果任由共產黨武力入侵韓國,而未受到反對和抵抗,那沒有小國有勇氣抵抗強大的共產主義鄰國的侵略,那麼就如二戰爆發之前的局勢一樣,導致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就中國而言,即便參戰前夕,介入這場戰爭也是不情願的,因為中國的戰略目標是台灣,而非朝鮮。
阮銘回憶,「中國比較意外,因為中國當時的下一步是解放台灣,實際上毛澤東是這樣打算,老百姓心裏也是這樣想的,那麼突然爆發一個韓戰(韓戰),毛澤東1949年去莫斯科跟史達林談就是希望解放台灣,史達林也答應了,實際上當時史達林看起來還留了一手,就是跟金日成之間的這種(約定),毛澤東並不知道。」
直至近些年,中國官方媒體人民日報在紀念韓戰的文章中也表達出類似的意見,「韓戰之所以不可忘卻,是因為它發生在錯誤的時間。中國剛獲解放,百廢待興,還面臨著繁重的追擊殘敵任務,還有台灣和西藏問題亟待解決。不合時宜的戰爭徹底打亂了國內議程。」
約瑟夫・古爾登所著的《韓戰:未曾透露的真相》 一書通過歷史資料認為,中國參戰原本是可以避免的。美軍在仁川登陸後,如果堅持最初的策略,打到三八線停下來,還原北韓南下前的局勢,甚至,只讓南韓部隊越過三八線繼續往北進攻,戰爭可能都不會擴大。
中國政府曾反覆警告如果打過三八線,中國將出兵。當時印度駐中國大使潘尼迦充當兩個陣營的溝通渠道。時任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代總參謀長聶榮臻通過他對美國喊話,中國對美國突破三八線絶不會置之不理。10月3日周恩來也向潘尼迦表示,美國越過三八線,「不會坐視不顧」。古爾登在書中披露,潘尼迦問周恩來,如果是韓國人越過三八線打過來呢?周恩來認為,那是人家自己的事兒,中國不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