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考40年》文憑貶值、教育市場化、技術人才短缺 對岸的高教弊端好眼熟

2017-06-09 08:10

? 人氣

中國高考,東莞考場。

中國高考,東莞考場。

中國於6月7日、8日舉行高考,940萬考生走入考場,時值中國恢復高考制度40週年,中國政府也開始逐步實施高考改革,除了考試、入學制度改變,媒體聚焦在教育之於階級流動的力量,許多媒體指出,當前的中國高考仍是青年改變命運最主要的方式,但已不是階級流動的唯一管道。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1977年,在鄧小平決策下,中國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滯十年的高考制度終於恢復,兩年之間有1100多萬介於18-30歲的青年,從農村、牧場、工廠和學校湧向考場,經過激烈競爭後,重新踏入高等教育殿堂。許多人今日已是社會成功人士,感慨能從高考「洗腳上岸」。

2017年6月5日,素有「高考工廠」之稱的安徽毛坦廠中學,一口氣送1萬5千名考生赴考場的奇景,也引來批判高壓式教育的聲浪。《光明日報》指出,家長對「高考工廠」情有獨鍾,除了望子成龍之外,也因為社會階級流動越來越停滯,平民子弟只有通過高考才能向上流動。

中國恢復高考40周年,社會已大幅變遷,中國高教也面臨眾多挑戰。(新華社)
中國恢復高考40周年,社會已大幅變遷,中國高教也面臨眾多挑戰。(新華社)

錄取率突破7成 農村子弟卻更難進入一流大學

中國教育部數據顯示,目前高等教育在校生約3647萬人,學校數量2852所,比起高考剛恢復時的個位數錄取率,今日高考錄取率已增加15倍,超過70%,高教也從「精英化」轉向「大眾化」。

今天的中國學生對「高考改變命運」的體會已沒有前人深刻,《人民日報》2013年報導,過去10多年中國高教規模不斷擴大,但教育資源不斷向大城市的重點學校集中,農村學生在重點大學的比例卻逐年下降。北京大學農村生比例已從三成降到一成。

《新京報》也指,毛坦廠中學號稱80、90%的大學錄取率,其實有許多是近年興起的「三本」院校,類似台灣所稱的中、後段大學,真正進入名校的人少之又少。換言之,農村學生千辛萬苦進入三本院校,畢業後仍會發現,擁有大學學歷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

中國迎來一年一度的高考,全國各地共940萬考生赴考。(新華社)
中國迎來一年一度的高考,全國各地共940萬考生赴考。(新華社)

同時,高考的公平性也在惡化當中。經過40年發展,高考衍伸出的「高考經濟」已成為龐大完整的產業鏈。採軍事化管理的毛坦廠中學近日就被曝光,重考生每半年補習費高達4.8萬人民幣(約21萬台幣)。更有經濟能力的家庭,也會讓孩子跨省選擇口碑較好的輔導機構。

除了補習、輔導以外,許多家長甚至陪著孩子一起搬到重點高中附近,只為了就近打理生活起居,讓孩子專心讀書。這些都是貧寒學生企及不了的優勢。

「新高考元年」中國力推多元選拔人才

時代快速變遷,中國政府也已開始推行高考改革,從「一考定終身」到院校自主招生,從傳統的文理分科到允許考生選擇指定考科,學校錄取標準也開始納入高中綜合表現、注重優勢學科等,小語種保送、數理化生競賽保送、藝術生和體育生特招等選拔形式也越來越多元。學生的選擇權更大,學校與考生的關係也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取向。《中國青年報》評論,高考仍然是青年改變命運最公平的主要方式,但已經不像幾十年前如此有力。

《中國青年報》同時指出,目前中國高級技工缺口近1000萬人,家長學子卻很少將高等職業教育納入未來規劃,社會主流觀念仍強調「知識改變命運」,而經常忽視「技能改變命運」,也是中國教育系統出現問題的表現。

有「亞洲最大高考工廠」之稱的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廠中學(取自網路)
有「亞洲最大高考工廠」之稱的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廠中學(取自網路)

中國政府近年也積極調整高職教育系統,2006年正式啟動「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之後,斥資100多億人民幣以提升職業教育,多方拓展職業性向測驗、技能評量辦法等,形成技術人才的完善評價方式,更把職業教育融入到區域產業發展計劃,進行產業升級。

陸媒分析,社會對高考的諸多期待,不是高考所能承受之重,只有建立起終身教育,讓所有人都有向上流動的途徑,中國高等教育才算是走上正軌。

喜歡這篇文章嗎?

國際中心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