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火力發電廠的中火,儼然是另類的台灣之光。然而一場中火之爭,讓單純的環境治理問題泛政治化。中市不甘平白承受空污,選擇對抗性的作法。對於中火機組重啟,環保局先是勒令停工,再依法函辦、加重罰款,作法適當與否有待觀察,但確定的是,台中拿出態度要來解決問題,同樣是汙染重鎮的高雄目前是沉默以對。
中火是全台最大發電廠、二氧化碳排放量全球最高,乍聽之下讓人誤以為台中發電廠衍生的環境汙染問題最為嚴重,答案只對了一半。台中只有一座火力發電廠,高雄卻有興達、大林、南部等三座火力發電廠;三座發電廠裝置容量合計730萬瓩,中火則是578萬瓩;三座去年發電量489億度,中火是291億度;2017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三座合計是2850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中火則是3823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從數據不難看出,高雄因發電造成的環境負部成本上限不會比台中少,只是因降載停機等因素降低了排放總量,一旦「火力全開」,只會有過之而不及。
台中目前沒有市長選舉的因素干擾,在發電廠污染的議題上可以有更多的彈性選擇,台中選擇的是據理力爭;高雄在罷免之後馬上面臨市長補選的考驗,各候選人在面對中火問題時,理應就高雄環境汙染問題提出對應說法,這是即將擔任市長的人選不能迴避的責任。
扣除發電廠,高雄長期因重工業產業聚落所造成的汙染遠勝台中。倘若未來的市長選擇沉默,則高雄為了經濟所付出的環境成本,將隨著日漸低值的在地產業,落入既汙染、又低薪的負「循環經濟」框架而無法自拔。
在環境全球化威脅日益增加的時代,台灣當下的能源政策帶來立即且持續中的大量汙染物質,也為發電廠周圍的居民帶來嚴重的健康危害,在地球公民的角色扮演上搶當反派角色,無疑是作繭自縛。面對市長補選,準高雄市長們可選擇當反派角色與他的夥伴們,也可以選擇扮演反映人民不滿空污的先聲,這個選擇不但可超越94萬的政治立場,更能跨越109萬與61萬的意識形態鴻溝,不需要太聰明的腦袋,都知道應該如何做出抉擇。
*作者為自由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