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自由來齊集這裏》從香港到台灣 港人謝台並肩同行:「這裡是離家最近的地方」

2020-06-30 08:20

? 人氣

「台灣生活可以有很多種可能性。在香港,你根本沒有辦法脫離都市。」已經入籍台灣的「香港邊城青年」Kuma則點出台港兩地的差異:「香港花費、競爭都很高,很多人周六也要工作,只為了拚過本地人甚至是外國人。在台灣,你至少有『選擇』過不同生活的餘裕,可以到花東過安靜生活,也能留在都市。」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Kuma也指出,香港生活講究快狠準,人也變得急躁,他笑說:「若有人搭港鐵『嗶卡』慢了一秒,常常會被後面的人不耐煩地『嘖!』譴責一下。」台南香港關注組的曉琳數年前赴台旅遊,愛上寶島的慢節奏,來台定居至今3年了,她說對一切都很滿意:「台南比較有人情味,大家可以聯絡感情。香港城市生活壓力大,空間小,所以人會很煩躁,給陌生人的時間或耐心也不多。」

至於是否感受到台港文化差異,曉琳認為,港台都是華人社會,文化基本上都很接近,移民只要慢慢適應,就不會覺得落差太大。唯一比較不同的是,香港人說話直來直往,台灣人聽起來就會覺得「你怎麼降?」她突然模仿起「台灣腔」打趣道。

 

#612後有感 #超長文 有參與 #612台南和你唱...

台南香港關注組發佈於 2020年6月17日 星期三

家鄉變異鄉的揪心感受

Samantha說,香港傘運後身旁就有許多朋友考慮移民來台,但仍因工作、子女就學等因素猶疑不決,但自從去年6月反送中抗爭爆發,至少有5、6個朋友立刻找了移民顧問舉家遷台。而之所以選擇台灣,除了文化相近、生活舒適等因素,一大理由就是「台灣離香港比較近」。

Samantha強調,港人即使移居異地,但離開的理由卻絕非討厭香港,心中依然牽掛故鄉,「我們還是很愛香港的......選擇住在台灣,還是能感覺跟香港有所連繫。」

言談間,Samantha對每次抗爭的時間、地點、主題都如數家珍,坦言自己雖身在台灣,內心仍與一海之隔的故鄉緊緊相繫,內心深處沈重的無力感甚至令她反胃、想吐:「每天起床就是看(抗爭)直播、看新聞,然後哭,想著這代年輕人為何要走上戰場。」

去年6月往返港台的過程中,令Samantha印象深刻的是,6月16日「200萬人+1」大遊行的隔天,她在回台灣的班機上看著《紐約時報》(NYT)的頭版標題,心情五味雜陳地紅了眼眶,空服員見到此景便來拍拍她的肩膀,「有種盡在不言中的感覺。」

2019年6月12日百萬港人上街遊行,Samantha隔日從香港回到台灣,在飛機上拍下《紐約時報》當天的頭版。(受訪者提供)
2019年6月12日百萬港人上街遊行,Samantha隔日從香港回到台灣,在飛機上拍下《紐約時報》當天的頭版。(受訪者提供)

見證台灣選舉 港人感受只有一個字

「就是爽啊!」已取得台灣身份的Samantha,笑說自己至今已在台灣投過三次票,被問及參與民主投票的感受時,她只用了一個「爽」字來形容:「最爽的部分是,因為那個人是你投票選出來的,若做得不好可以盡情罵他,他也會有反應、會改變,這就是選票的功用......如果在香港,200萬人走出去(政治人物)也不管你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

王穎芝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