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時移勢變,台灣邦交國恐怕要「見1字頭」

2017-06-14 08:10

? 人氣

巴拿馬與中國建交,外交部長李大維親自召開中外記者會。(顏麟宇攝)

巴拿馬與中國建交,外交部長李大維親自召開中外記者會。(顏麟宇攝)

520就職週年前夕,蔡英文總統接受媒體訪問時釋出「新情勢、新問卷、新模式」的兩岸關係互動新主張,說兩岸面對的是一張新的問卷,「大家要共同來解答。」而北京昨天給出了答案:沒有新問卷,只有舊問卷!未來兩岸要重回外交殺戮戰場,但時移勢變,這次台灣面對的情勢已不同過去。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沒有太大的意外,7年前就曾向中國表態要建交,但北京以「避免影響升溫中的兩岸關係」為由拒絕,現在無此顧忌後,巴拿馬終究捨台灣而去,宣布與中國建交。相距於蔡英文訪問巴拿馬,簽名寫下「台灣總統」的時間,只有1年。

巴拿馬雖非大國,但至少是台灣邦交國中的「第1大經濟體」,控制巴拿馬運河、戰略地位重要,經濟發展上又是中美洲國家中最好的一國,同時位於美國的後院,因此在台灣現有21個邦交國中,是有其代表性意義。台灣與巴拿馬之間的貿易額只有區區不到2億美元,出口到巴拿馬的金額占比只有0.06%,小到可以忽視的程度;而包括長榮等以巴拿馬為主要基地的大航商,一來在當地經營數十年,基礎雄厚,二來雙方基於本身的商業利益與需求,也不會受到太多影響。

因此與巴拿馬的斷交,其影響與意義不在「實質面」,而在心理面與代表意義上─如果這個與中華民國建交百年、號稱有「百年邦誼」的國家,都能捨台灣就北京,那其它國家呢?如果這個美國後院的國家,中國都能輕易挖牆腳成功,美國亦無能或是無心協助台灣,那其它國家呢?此所以在與巴拿馬斷交後,各界在問的是:誰是下一個?更擔心的是:骨牌效應發生。

而這次台灣面對的情勢較過去又更為惡劣。台灣在扁政府時期,曾以「烽火外交」對中國發動外交戰,當時雖然中國已是號稱「大國崛起」,但與今日是不可同日而語。如果以2001年的數字看,當時美國的GDP約10兆美元,中國只有其近10分之一的1.1兆美元,中國在國際事務的參與程度仍不高,更不具有主導權;台灣的GDP則是2644億美元,是中國的近4分之1。台灣與中國的力量差距不算大,加上又有美國老大哥相挺,讓扁政府覺得「有一博的機會」。

即使如此,扁朝烽火外交的成果仍讓人沮喪─這段時間台灣增加3個邦交國,但卻斷交9國,一進一出就是少了6個國家。到了馬政府時期才以「外交休兵」的默契取代烽火外交,馬政府8年就一個甘比亞與台灣斷交,但即使甘比亞與台灣斷交,中國也一直到去年3月才與之建交。

蔡政府上台雖然以「維持現狀」為訴求,但北京咬住的「未完成的問卷」、「現狀已打破」,外交戰重新啟動,去年12月是台灣非洲盟邦聖多美普林西比與中國建交,這次是巴拿馬,台灣的邦交國掉到剩20國;對岸官網已發出「大陸重新打開接納新邦交國的大門,台灣迎來『斷交潮』也就不可避免了」的聲音,而台灣面對的處境又較過去更為艱辛。

中國已經成長為全球第2大經濟體,去年的GDP總量11.3兆美元,雖然仍不如美國的18.5兆美元,但已經是台灣5296億美元的20倍。而北京在全球事務上的發言權更已非當年的吳下阿蒙─特別是川普上台後更是如此。過去曾經是台灣「走出去」憑藉的經貿實力,面對中國已是相形見絀、難有發揮,北京如繼續挖台灣的邦交國,恐怕短期內台灣邦交國就要剩下「1字頭」的數目了。

對巴拿馬與中國建交,政府發表聲明,既痛責巴拿馬「罔顧兩國人民休戚與共的情誼」、「竟為經濟利益而屈服於北京當局」,又炮打北京的作法是「對台海以及區域間和平穩定的公然挑釁」,政府對此表示強烈的譴責,並且將「重新評估兩岸情勢」。

這些話是夠義正詞嚴,但卻未免流於過多情緒,而且顯然無濟於事,政府該多思考如此因應未來更艱困的外交局面。至於那些吵「是誰改變現狀」,或是「中華民國邦交國變少,台灣國邦交會變多」之流的口水就免了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