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典蓉專欄:司法改革不能期待蔡英文

2020-07-09 06:20

? 人氣

如果監督力量的淪喪是台灣當前最大的隱憂,呂太郎風波反而是一線曙光,因為這次的事件完全是法界人士出聲,才足以引起社會的警覺,就如研究東歐史的歷史學者Timthy Snyder所說,如果希特勒身邊的法律、醫療專業人士僅守專業倫理,納粹要從事屠殺暴行將困難重重;在不知獨立機關、法官獨立行使職權為何物的台灣社會,前大法官許玉秀不懼民粹、勇敢出聲尤為重要!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現代民主國家憲法必然以權力分立為本,這是保障民主的最重要基礎,最奇妙的是,所謂的權政分立、法官獨立性這樣的制度性要求,仍必須仰賴個人的操持,在總統方面貴在自我節制,並非憲法未限制的權力都可以用到極至,更別說可能扺觸憲政的濫用權力;同樣的,作為最高等級的大法官該有怎樣的操持?在呂太郎被召喚爭議的同時,向來是保守陣營的美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羅伯茲,在數項重要表決加入自由派陣營,維持最高法院過去對墮胎權的判例、及維持「逐夢者計畫」讓非法移民有機會獲居留保障,對美國右派陣營而言,羅伯茲是個叛徒,但重要的是他維持了美國最高法院的獨立性,不與當道同流。

美國總統提名大法官看走眼是常事,艾森豪曾說他任內最大的錯誤就是提名Earl Warren擔任大法官,因為所謂的華倫法院堪稱史上最進步,從黑人民權到被告的刑事訴訟權等人權,都是在這個階段建立的;雷根提名的首位女性大法官Sandra Day O'Connor也相去不遠,任職大法官後期,成為諸多重要表決的關鍵票,並未跟著保守派而行,她曾經傳神的形容總統提名大法官,「從總統的角度來看有點像撫養孩子,總統選擇一個特定的被提名人後,這個大法官就像一個十八歲的孩子,可以自由的忽略總統的觀點」。

羅伯茲這段時間的表現令美國輿論驚訝,不是因為他改變傳統,而是在川普的大破壞後,大法官的獨立性仍然存在,而這樣的獨立性,是歷經幾任精采的大法官風範所建立起來的,這正是美國民主強韌的證明;在台灣,呂太郎事件正是討論大法官獨立性的良機,法條上的獨立性不足以自行,真正的風範仍待大法官個人建立,至少從「自由的忽略總統的觀點」做起吧!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典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