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新加坡飽受爭議的「反假新聞法」上路,賦予政府權力認定網上張貼內容是否危害公共利益,違者可能面臨網頁下架、吃上1年牢飯和繳交14000美元罰金,而至今生效9個月的法規,截至2020年7月1日已動用55次,且該法被批評是執政黨用來對付在野黨的工具,時值新加坡大選,這個法規究竟是對抗不實資訊,還是打擊異議分子?
對於有關《防止網路錯誤資訊和操縱法》(POFMA)會被用來打擊在野黨的說法,新加坡政府嚴正駁斥,強調該法是授權給高階公務人員,不是內閣部長。不過新加坡總統6月23日頒布選舉令(writ of election)之後,POFMA權力才移交至高階公務人員,《南華早報》7日報導指出,自此POFMA被動用過6次,而網路安全專家梅耶爾(Paul Meyer)撰文稱,截至2020年7月1日已動用55次。
Has Singapore’s fake news law passed the election test? #GE2020 https://t.co/F0LnFAeQ85
— SCMP News (@SCMPNews) July 7, 2020
打擊假新聞?在野陣營:威嚇用的
新加坡國會大選10日登場,但可造勢時間只有9天,且因疫情關係而禁止大型聚會。國會唯一有席次的在野黨「工人黨」(WP)黨團領袖畢丹星(Pritam Singh)稱,該黨21名候選人一直被「不實資訊說不會當選,製造恐懼」。另個在野黨「新加坡民主黨」(SDP)黨魁淡馬亞(Paul Tambyah)直批:「我認為POFMA已失敗,那是用來威嚇的......可惜民眾沒有認真看待。」
同樣野黨的新加坡前進黨(PSP)秘書長陳清木(Tan Cheng Bock)表示,POFMA是「針對我們而來」。不過政策諮詢公司「新加坡Solaris策略」高級分析師伊祖丁(Mustafa Izzuddin)與執政的人民行動黨(PAP)立場一致,認為POFMA在選舉期間不是停擺,而是試著保持中立,鎖定特定目標打擊不實資訊。澳洲昆士蘭大學名譽教授羅丹(Garry Rodan)則質問:「該法如何執行。」
被抓的不實資訊 逾8成內容批政府
梅耶爾在學術期刊《外交家》(The Diplomat)撰文指出,POFMA公布的數據資料顯示,該法鎖定的對象以具有政治性質的非執政勢力為主,其中約2/3是獨立媒體,約1/4是在野陣營政治人物和運動人士,社群平台用戶所占比例不到12%。梅耶爾稱,約85%被POFMA標記的內容,都是對政府政策的負面批評,或是觸碰敏感議題。
Singapore’s First Election Under the Fake News Law https://t.co/Ou4d39xuwD
— The Diplomat (@Diplomat_APAC) July 8, 2020
此外,POFMA在選舉期間是由高階公務人員行使權力,但大選落幕後要如何處理?「政治洞察力很重要」,羅丹告訴《南華早報》,「PAP自1959年就執政至今,左右政黨與國家的密切關係,且不只是公務人員,許多高階政治人物也都是從黨內招募」。她亦稱,在對「替代當局」運作POFMA的理解比對一般當局還少的情況下,不代表能對PAP的對手有所期待。
梅耶爾提到,PAP在2011年大選的支持度寫下新低紀錄,當時只有60%支持率,並稱新加坡政策研究所(IPS)調查發現,選民在選舉期間觀看其他網路媒體報導的比例上升,2013年就設置執照制度規範,隨著社群平台興起,2017年再提出POFMA,「與打擊不實資訊的宗旨相悖,反假新聞法其實和先前的網路規範策略無異,可說是對付網路上政治性質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