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緊要關頭,大選卻給英國留了個沒有共識的爛攤子。反思一下,民主體制出了毛病?民主中的「民」是不是還在做「主」?
議會民主制,是英國學校現在根據法律需要「普及」的價值觀念之一,不是辯論、討論,而是去普及。
如果有些老師以為他們的新任務只是擔當民主「宣傳員」,那就有點可惜了。因為眼下,我們的民主為人民服務的不算太好。
這個特別的民主體制不僅沒有兌現讓政府穩定、合法的承諾,反倒暴露、加深了社會分裂。最終,在這個緊要的歷史關頭,民主讓我們國家陷入更危險、更脆弱的境地。
不過,不該只是批評民主,我們需要立刻辯論、討論如何改善現狀。
說實話,誰也不願意把票投給一位受傷的首相。決定英國命運的脫歐談判在即,梅伊首相位子坐的有些不穩,就連最普通的立法,想要獲得議會通過、恐怕也只能放下身段去做一些後門交易。
眼下,英國人居然能把迫在眉睫的巨大政治挑戰轉化成潛在的災難,其他國家困惑不解。
確實,這次大選的投票率是1997年以來最高的一次;還有跡象表明年輕一代踴躍參與。對民主來說,肯定都是令人鼓舞的信號。但是,畢竟還是有將近三分之一的選民懶得去行使民主權利。
還有,去投了票的人,十個當中有九個所在選區還是原來那個黨勝出。事實上,很多議席都是同一政黨穩坐好幾十年。
1947年,前英國首相邱吉爾曾在議會這樣說:沒人非要說民主是完美的、萬能的。實際上,真有人說過,民主是最糟糕的政府形式—如果不算其它那些已經嘗試過的制度的話。
大多數人可能都同意這個觀點。但是,民主的力量不能僅僅用它抵抗外部攻擊的能力來衡量,民主必須還要有體制內的人熱愛、珍惜。
問問普通老百姓,你會聽到他們說,精英忽視草根、不沾地氣,上層根本不聽他們的聲音。他們可能還說,投票也沒什麼用,投誰的票區別都不大。
現在,權力越來越多地從普通人轉向國際機構、跨國公司,這種「民主赤字」感越來越真切。這次大選對恢復人民的民主信心沒有什麼幫助。幾乎沒有贏家,局面不明朗,沒有戰爭前夜那種萬眾一心的感覺。
如果說從前人們覺得自己的聲音無關輕重的話,現在還是沒好太多。
我們兩大政黨的建立和演變是為了應對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和經濟挑戰:權力從鄉下轉向工廠;保守黨和工黨、左派和右派、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這些意識形態的分歧反映著社會的變遷。
現在權力又再轉移:從國內轉向跨國。如何應對這種轉變,人們有不同看法,其實是我們政壇出現的新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