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股創新高的同時,國安基金決定繼續護盤,坦白說,離譜了,某個角度而言是把護盤常態化,台股永遠是「奶嘴市場」。
台股站上12000點以上,不論從短線或是歷史角度看,都是位處高點,因此國安基金15日要召開例行委員會議,外界都認為退場已屬必然;開會前,市場也沒有任何擔心風險、希望國安基金繼續留在場內護盤的期待與說法。但最後決定是不退場、繼續護盤,反而讓外界跌破眼鏡。
國安基金決定繼續護盤的理由是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擴散、疫苗未問世,且預期全球經濟將步入衰退,基本面未見樂觀,因此為了維持投資人信心、穩定資本市場秩序,決定繼續護盤。如果這個繼續護盤理由成立,大概在疫苗問世前,國安基金都不得退場;推而廣之,未來只要有經濟基本面出問題,可能影響股市下跌,國安基金就都該進去護盤了。
而從國安基金委員決定護盤的理由,也可看到財金體系傳承的「斷裂」,現在大多數人已不甚明瞭、或甚至毫不介意,當初成立國安基金護盤股市的初衷。
依照國安基金條例對成立宗旨開宗明義說:「為因應國內、外重大事件,以維持資本市場及其他金融市場穩定,確保國家安定」;第8條對動用的條件說「因國內、外重大事件、國際資金大幅移動,顯著影響民眾信心,致資本市場及其他金融市場有失序或有損及國家安定之虞時」。因此,單純從法令來看,只要國內外有「發生重大事件」而導致股市重挫,都可進場護盤。
不過,稍有「歷史觀」者該知道,國安基金會成立,其實為的就是要在股市受「非經濟因素衝擊」、甚至或出現流動性風險時,才要進場護盤─而所謂的非因素,指的就是兩岸因素。當初成立時,其實並不把股市因反應經濟衰退、國外金融市場變動等因素的下跌,視為該護盤的因素。
只是這種慎用護盤、減少對市場干預、避免引發道德風險的心理早已蕩然無存,後來國安基金護盤的時機,幾乎毫無例外是經濟下滑、國際金融風暴、資產泡沫破裂等財金因素引發的股市下跌,反而不是當初設想的兩岸動盪等非經濟因素造成的下跌。
政府成立國安基金的壞處之一,就是市場成為一個永遠不斷奶的市場;每次台股重挫、持續下跌,就看到市場開始在「召喚」國安基金進場護盤,媒體也追著財金首長問何時啟動國安基金。股市一定是有漲有跌,漲多回檔修正、景氣差或國際金融事件暴發,下修幅度加深,都是市場正常運作。但有一個國安基金後卻讓市場變成倚賴政府的「奶嘴市場」,政府變相幫投資人承擔風險。
雖然支持護盤者時常辯護說國安基金進場多次,從未虧損甚至有時還海賺一筆,但實際上這種計算方式,是未把機會成本算進去,國安基金護盤買進的股票,就留著等價格上去才賣,有些甚至一等6、7年才出脫。即使撇開盈虧不談,單是政府拿國庫的錢去買股票、護盤、幫投資大戶解套,就很難合理化這種政策,全球大概也只有台灣有這種「法制化」的政府護盤機制。
如果說台灣是因為有特殊的兩岸關係會衝擊股市,基於國家安全,不得不設立護盤機制,即使如此,也該節制並慎用之,但不論是政府或是市場,顯然都是食髓知味,讓護盤被濫用了。第一次國安基金護盤時間只有5天,原因是政黨輪替的政治因素;之後3次的護盤天數少則13天、多則91天,原因包括經濟、金融及兩岸緊張等因素。但近兩次護盤天數已經分別增為121天、232天;這次在經過近120天護盤後還不退場,如果等到下季再討論退場,就是超過200天的護盤。
台股創新高,卻仍執意繼續護盤,國安基金護盤儼然已是常態化,台股永遠難斷奶─但到底是市場難以斷奶、還是政府無法斷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