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之名為國人所熟知,不僅在北伐之時,更在北伐之後,也不僅是因為戰功,更是因了與蔣的較量和抗衡。蔣、桂何以反目,原因很多,其中的部分也可能是蔣、白之間的「瑜亮情結」。蔣十分器重白的膽識和謀略,但又深慮白的廣西派背景,唯恐不能為己所用,故蔣、白之間既有親密無間的合作,也有誓不兩立的爭鬥,他們之間的恩怨離合與國民黨大陸政權相始終,糾結了整整20多年。不過,在蔣介石執掌大陸政權時期,其軍政生涯中碰到的對手和政敵可謂數不勝數,除了共產黨之外,曾令他寢食不安的是那些跟他一樣靠革命起家的各路英雄,李、白桂系是其中之一。不過,那些曾讓蔣頭疼不已的「武裝同志」中,像馮玉祥、閻錫山那樣從民初起就縱橫捭闔於民國政、軍兩界的人物都先後敗在了蔣手下,就是這死硬派廣西「吞不下、嚼不動」,其中原由,用桂系中人的話來說,概因「各省都有機可乘,威嚇利誘,挑撥離間,都有不同的功效」,而廣西卻因李、白兩位老總的「精誠合作,領導有方」,不僅挫敗了蔣介石的離間陰謀,還有效地凝聚了桂省上下的人心和鬥志,最後李宗仁還能取代蔣介石,登上國民政府代理總統的高位,這在民國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不過,桂系李、白能與蔣爭鋒到最後,並在國人心目中享有不墜之影響力,既得力於兩位「老總」的精誠合作,也得力兩位廣西將領高出於同時代人、甚至跟他們一樣同為地方實力派領袖人物的眼界、胸襟和見識。李、白是武人,同樣也是文人,他們不僅能帶兵,也能治政。即便在與南京中央抗爭中落敗,被迫據守廣西一隅的那幾年中,李、白也未淡出人們之視線,他們勵精圖治的地方建設,竟也為廣西博得了「中國之模範省」的佳譽。而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廣西建設中,人人都知道白崇禧是靈魂性人物,廣西建設中出臺和推行的一系列舉措,無不打上了白崇禧的烙印。
不過,白崇禧之出名,也並非盡為佳譽。其實從其出名起,對其的評價就是毀譽不一。譽者稱白「足智多謀」、「才氣過人」,毀者則謂白「心狠手辣」、「陰險狡詐」。僅從白崇禧的兩個著名外號「小諸葛」「白狐狸」來看,即可知時人對白的褒貶。客觀地說,以上大相徑庭的口碑都有一定根據,但是毀、是譽卻在於評價者各自的好惡和立場。比如,在蔣桂開戰時,白崇禧在蔣介石眼中,自然就是必欲徹底剷除的「桂逆」;「四一二」清黨時,在共產黨人看來,白崇禧就是十惡不赦的「劊子手」。而在入侵中國的日本人眼中,白崇禧之名更是具有巨大威懾力,盧溝橋事變爆發後,蔣介石電召白崇禧入京共決抗日大計,在白飛抵南京之次日,日本報紙驚呼:「戰神到了南京,中日戰爭終不可避免!」所以,作為一個曾活躍於歷史舞臺的重磅級人物,毀譽實不要緊,也並不足恃,因為其人之歷史地位和價值正體現在這毀譽不一的各種說法之中。而對白崇禧的種種褒貶,其實也證明了白崇禧這個角色在民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無可替代性,不僅他本人就是民國歷史的一部分,其所作所為,功過暫且不論,還曾切切實實地影響,甚至決定了民國歷史的走向,試以一例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