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先生以撰寫短篇小說而蜚聲文壇,讀過他小說的人,都被其小說中所特有的那種「歷史興衰和人世滄桑感」所打動。今年上半年,白先勇先生又向兩岸三地讀者讀者奉獻了他的新書《父親與民國》。本文是筆者在讀了白先勇《父親與民國》一著以後的幾點感觸。筆者從一個民國歷史研究研究者的眼光出發,認為白先勇這部為紀念父親而寫的「以圖證史」之作的最大價值在於「還歷史了一個真實的白崇禧」,從而讓以往歷史書寫中因種種原因而「失語」、「失聲」,進而被忽略和遺忘的某些重要史實得到了客觀的呈現。此外,筆者還從史著撰寫的規則角度,對該著的特色,優長作了概略的評點。
在國際文壇上有著重要一席的臺灣作家白先勇先生說他一直有個夢,一個至今未了的心願,那就是寫一部傳,傳主就是他父親白崇禧。現在很多人知道白先勇,因為他的小說和「青春版昆劇-牡丹亭」,但白崇禧卻已少有人知,不僅在大陸,甚至在臺灣。然而,在半個多世紀之前的大陸國民政府時期,白崇禧可稱得上是個「文治武功,極盡輝煌」的人物。此話並非過譽之詞,謂予不信,請看以下史實:
白崇禧頭角嶄露,是在上世紀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的廣西群雄並起的「自治軍時代」,為結束戰亂,同時與廣東正在興起的國民革命作呼應,以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為首的新派青年軍人共組了「定桂討賊聯軍」,發起了平定廣西的戰事,並最終成為了廣西的新主人。在這場戰事中,作為「聯軍」參謀長的白崇禧即在精于謀略、捕捉戰機、以少勝多、出奇制勝上,表現出過人的膽識和才智,也因此贏得「小諸葛」之美譽。
白崇禧成為國中聞人,是在走出廣西,投身國民革命後。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正式誓師北伐,蔣介石出任革命軍總司令,而擔任總參謀長一便是時年方30出頭的白崇禧。北伐戰爭給了白崇禧施展其軍事才幹的更大舞臺,白也自此從廣西一隅走向了全國。在北伐進程中,白不僅以前方總參謀長一職運籌帷幄,參與戎機,而且在還在掃清東南各役時,親任東路軍前敵總指揮,領兵出陣,一路所向披靡。而最讓白崇禧揚名的一仗是「四一二」後不久的龍潭戰役。是役消滅了孫傳芳部主力,在戰役結束後的慶功宴上,國民黨元老譚延闓特書一聯贈白:「指揮能事回天地,學語小兒知姓名」,可見白崇禧在當時已具的盛名。
龍潭一役後,滬、寧一帶得到穩定,李、白兩位廣西將領也因此在國民黨政壇軍界上成為舉足輕重的重磅人物,並一度握掌了臨時中樞的權力。儘管此權力不久後因蔣的複出而被收回,但在重啟的「二次北伐」中,李、白及其桂軍仍為基本陣容的「四駕馬車」之一。而北上參戰的第四集團軍一部即由白崇禧親率,領兵直逼京、津,追敵至灤河,收拾直魯軍殘部,完成北伐最後一戰,所謂「從鎮南關打到山海關」,成為「完成北伐第一人」。此語雖為自詡,但所言不虛,從北伐誓師到宣告完成,白崇禧所率的廣西軍隊,幾乎是重要戰役,無役不與,在國民政府「統一中國」的大業中,以戰功論,能與白媲美者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