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從來沒有如今日一樣的猛發錢、發券,但也從來沒有這種大開倉門、給糧發錢發到手抽筋,卻也被駡到臭頭、民怨四起,坦白說,非常冤枉、更是無謂,政府要「作好人」,無論是規劃面或技術面上是都該升級。
中華民國政府百年來,應該從來沒有如今日般,同時間各部會全力「噴錢」,除了舉國皆知、每人「給1000用3000」的三倍券外,還有農委會發250元的農遊券、文化部發600元的藝FUN券、教育部有500元的動滋券、連客委會都有800元的「浪漫客庄旅遊券」,加上交通部旅館房間補貼1000元的「安心旅遊」(離島最高補助2000元),如果有民眾認真去把所有券都申請入手使用,價值最高可達7150元,在這個「平庸年代」,也算是不無小補。
只是政府發錢發到手軟,卻又不合理的被駡到臭頭,不僅在網路上,在生活周遭都可聽到不少抱怨甚至痛罵之語,三倍券當然是其中翹楚,從要先付一千元才能得到三倍券,到領取或綁定的複雜多元,甚至商家拿到三倍券後要換回現金的麻煩,都成為民眾的苦水。而幾乎所有XX券,都難逃申請登記時「卡卡」甚至直接就當機的命運。
那些被駡的部會,一定都覺得非常委屈、甚至冤枉,以「塞車當機」而言,瞬間網站湧入大量人潮,不塞不當才怪?而且,有那一次不當?不過,換個角度看,正是因為每次都塞車、當機,負責部會更該在政策上路前就有警覺,該及早作好規劃與預防措施,不論是藉著登記日的分流(身份證單雙號等),登記管道的分流,或是技術上的加頻寬加容量都可以,類似這種一而再、再而三、永遠是一開放登記就當機,毫無改善,是說不過去了。
事實上,從各部會規劃的免費券登記方式來看,其實是對要避免民眾瞬間搶登記有一定的知覺,因此不是以登記先後決定是否有券可領,而是給予一定時間(數天到一周)的登記時間,超過份額再以抽籤方式決定。這種方式應該可避免開跑時瞬間湧入大量人潮,但從結果論來看,顯然仍低估民眾對獲得「白吃午餐」的勁頭,所有登記網站永遠在第一時間當機,最離譜的是客委會的「浪漫客庄旅遊券」是一當再當三當、似乎永無暢通之日。
當然,除了這些技術問題上,政府撒幣發錢時常出現奇特又無謂的限制與要求,其中最是離譜的首推農委會的農遊券,這個旨在鼓勵民眾增加到全臺休閒農業、農場旅遊、到合作的農企、農會購買農漁特產品或伴手的券,卻沒來由更無謂的增加一個「異地消費機制」,即一定要求使用者要「跨區消費」。
也就是說,即使你家隔壁就是農會販賣部,你希望支持、鼓勵自己所住地方的農業經濟,農委會都不肯你如此作,非要民眾大老遠跑去其它地方消費這區區的250元不可。坦白說,農委會這個無腦的規定,似乎忘記其本意就是要提振農業領域,而不是扮演觀光局「鼓勵跨區旅遊」的角色,甚至忘記鼓勵跨區花這250元,顯然非常「不環保」。
各部會在推動各種免費的券時,因為預算經費的限制,都有一定的名額限制,不過,這種免費午餐時常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每個人補助的經費少,可以給予更多民眾使用,問題不大,如農遊券250元,名額有500萬,登記民眾通通有獎,大家不會有怨言。
但如「浪漫客庄旅遊券」個別給的補貼高達800元,但名額只有28萬,當然向隅者眾多,最後抱怨開罵者必多、要加碼的壓力更大。交通部的「安心旅遊」補助,在全台旅遊大爆發後,最後的花費必然超過原本規劃,交通部如果因預算用盡、驟然中斷安心旅遊補助,肯定又會被駡翻。
所有發錢發券的目的都是為了「振與經濟」,各部會則是特別照顧本身督導的產業;但從經濟實際情況看,這些錢都花得無謂又浪費,因為谷底已過,甚至國內觀光旅遊還出現多年來少見的火紅狀態,澎湖號稱觀光客多到「海鮮被吃光」、花蓮人多到「30年老店原料用盡只能公休」。
但既然每個部會都要作好人,那至少在慷慨撒幣發券時,好好拿捏其中分寸,把這個當「一門學問、更是一項藝術」作。別「花錢變壞人惹民怨」,豈不冤枉更荒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