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財劃法修法通過至今,中央各部會紛紛跳出來喊錢少變窮對政務推動影響多大多大,仔細分析,大部份都是言過其實,少部份則根本是鬼扯瞎說,賴政府因應此事的反應與作法只能說拙劣到令人搖頭。
日前在野黨主導下立法院三讀通過財劃法修訂案,主要是把中央、地方收入比重從現在的75%比25%,改為60%比40%,依照目前的財政稅收情況估算,中央為此要大幅釋出3753億元給地方政府。修法通過後第一時間行政院與財主單位當然有反應與說法,接著各部會陸續出來說修法的影響。
例如,經濟部長郭智輝召開記者會說,修改《財劃法》後預算分配至地方,可能衝擊防洪防災、科技研發、中小企業等三大面向,甚至影響國際大廠來台投資計畫,如輝達、AMD、美光等國際大廠都是已經確定簽約並將受衝擊的廠商。國科會則說會影響到基礎科研、AI發展,農業部指會影響農民權益與福利,勞動部說可能影響撥補勞保基金千億元,內政部業務的打詐、住宅、下水道等等計劃受影響、環境部協助地方淨零計劃受影響…….。
先說財劃法修改後影響的通則:短期當然是所有部會都受一定程度的影響,但長期則因中央一定會調整對地方的各項補助而讓影響漸淡終而達到新的平衡點。因此主要必須解決與處理的是短期問題,這是非常簡單的加減問題,依照修法前的版本,明年中央分配給地方的中央統籌分配稅款為4676億元,修法後則為8429億元,等於中央要再多釋出3753億元給地方政府。中央少掉的這筆錢終究要從各部會預算中減少,所以大家都說有影響,並不意外、也是合理。
但這是指「在其它條件不變」情況下,所有部會要分擔減少的金額,因此每個部會、許多政務都會受影響。
不過,「其它條件」未必就是不變;例如,中央可以增加舉債方式,讓原已編列好預算的部會與政務影響減到最低、或甚至不受影響。要擔心增加舉債的不良後遺症嗎?不必太過慮,雖然過度舉債肯定不是好事、更非正道,但台灣政府的舉債空間確實仍有相當餘裕,以中央政府長債與GDP比例40.6%的上限規定看,現在這個數字只有26%而已。
退一步看,即使不舉債為之,在現有預算架構內修改、挪移,必然可以把影響降到最低;別忘了,這幾年稅收超徵數字動輒在四、五千億元之譜,這代表財政部的估計稅收時態度傾向保守,如果能採較寬鬆、或是說更務實的方式估算,就可得到更大的修改空間、降低短期影響。
現在的重點在賴政府、或是說行政院的態度、與因應政策到底在那裡?行政院第一時間馬上說財劃法修法通過會造成預算要重編,意思「滋事體大要不得」;但本周一從主計長到財長全部否認「重編說」,讓藍委痛駡說要重編的發言人李慧芝該下台、行政院成假訊息中心;行政院尷尬的辯解說「原意是要表達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