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月初來台工作的比利時籍工程師,於8/1確診武漢肺炎,再次激起全台對於疫情的恐慌,以及現行防疫措施的種種質疑──14天居家隔離,加上7天自主健康管理,真的能阻止下一波疫情爆發嗎?
不查還好,一查簡直嚇死人。除了旅館外,工程師在幾間酒吧與健身房趴趴走,指揮中心掌握了328名相關接觸者,雖然目前已採檢者均為陰性,但也發現更駭人的事實──工程師在3月就曾出現「喪失嗅味覺」症狀,極可能當時就染疫,而且「感染源待釐清」。
台灣的防疫神話,很可能就此破滅。我們還要幾次僥倖,才會理解到入境普篩就是最後一塊防疫拼圖?只靠造神與自我滿足,只可能讓台灣就此跌落防疫資優生神壇。
漏網之魚早就游進社區?防疫神話其實仰賴僥倖?
日本女學生、泰國移工以及這次的比利時工程師事件,「感染源未明」讓大家嚇出一身冷汗,但台灣人就是宛如「神功護體」、「百毒不侵」,維持了超過百日的本土0案例神話,防疫人員的苦勞無人敢忽視,但或許我們該懷疑,這其中是否有些僥倖?而要求普篩的呼聲,真的是反智的說法嗎?
讓我們先看看疫情指揮中心對於普篩的論點:
普篩或許可以發現無症狀者,但目前自國外入境者都需進行14天居家檢疫措施,無症狀者檢疫期滿後,仍要再自主健康管理7天,已可有效防堵。
此外,陳時中則是也以冰島為例:入境篩檢陰性就放行,反而半個月後就爆發本土感染;莊人祥則認為,患者發病起十天後,或是「無症狀者」第一次採檢陽性十天後,幾乎就沒有任何傳染力。因此即使有無症狀者出現,居家檢疫14天的措施,讓無症狀個案傳染力也大幅降低,甚至沒有任何傳染力,造成社區傳播的可能性極低。
聽起來十足安全?還是天真加上運氣,反而讓台灣置身於更大的危機之中?台灣大學公衛學院與彰化縣衛生局合作,自六、七月在彰化縣展開血清抗體檢測,目前已檢測的4千多人中,找到了「未被篩檢但有病毒抗體」的案例,雖然未必是具有傳染力的潛在個案,但也初步證明了「漏網之魚」的存在。
看看街上,仍認真戴口罩、雙手消毒的人有多少?只要一條「特別大隻的漏網之魚」,帶來的就是毀滅性的群聚感染。如此一想,現下的歌舞昇平,真的是老天賜予的奇蹟。
社區普篩效益待評估 但「入境普篩」絕對必須
那為何不做社區普篩?學界說法站在兩派極端。反方認為,普篩除了勞民傷財,若假定社區中有3成的「無症狀感染者」,那也同時代表會出現7成「有症狀感染者」,但台灣已經長時間無本土個案。
不過,公衛專家則抱持不同看法──普篩不是要「找病人」,而是要「找抗體」,著眼的是「下一波疫情的防疫」。當知道台灣有多少人具備抗體後,更能將整個群體做分類,近一步依照罹病風險來制訂戰略,這樣的寶貴資訊,只有靠普篩才能獲得。
兩派說法各有專業考量,相信隨世界疫情發展,以及人類對武漢肺炎病毒有了更深的理解後,台灣學界將對「社區普篩」形塑出結論。但回到陳時中的「冰島說」,為何「入境普篩」與「居家檢疫」不能同時進行?若針對境外移入多設一道防線,才是真正為台灣打造了防疫鐵壁。
「普篩」一詞,在政治凌駕專業的台灣,目前已經被汙名化成「反智」的詞彙。不論如侯友宜、盧秀燕等地方首長都已提出建議,或是醫界出身的柯文哲都抱持開放態度──因為地方首長清楚,每個縣市的醫院、政府窗口都有最大負擔量能,別說大量社區感染,只要出現大量居家檢疫患者,就足夠癱瘓市府效能。
一線人員無法期望僥倖,也清楚自我陶醉、造神無濟於事,只有防患未然,才是上策。
*作者為普通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