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七年對香港有著兩個重要意義,除了「回歸」二十周年,另一個重要事件是「六七暴動」五十周年。這兩個事件分別是標誌著香港當代發展重要轉折,深深影響著香港的今日與未來。而愈來愈多的香港人,也開始從回顧歷史,尋找香港未來的新出路。
「反英抗暴」港府授勳章
一九六七年,文化大革命正狂潮席捲中國大陸。當年四月,香港一家工廠的勞資糾紛,引發左派工會與港英政府全面抗爭。
就在衝突還未平息之際,中國政府表態支持工人批判英國,這場香港工人抗爭也變成中英之間的衝突。而解放軍越界與港警英軍衝突,讓中國即將出兵收回香港的傳言甚囂塵上。
這場被中共或香港左派稱為「反英抗暴」的風暴到當年年底才平息。事後多把「六七暴動」歸因於香港左派,包括中國駐港機構新華社,受到文革極左風潮感染而左傾盲動。事件經過五十年,許多真相還沒有被揭露,當年參與事件的左派也多有所保留。而隨著九七回歸,不少暴動領導人也獲得平反,甚至引領抗爭的工會領袖楊光在二○○一年還被特區政府頒授大紫荊勳章。
到底周恩來對事件瞭解多少?記者出身的羅恩惠在六七暴動五十年之際拍攝了記錄片《消失的檔案》,要解開六七暴動之迷。羅恩惠採用的主要史料根據,是吳荻舟留下的《六七筆記》。吳荻舟曾任《文匯報》社長、一九六○年代是國務院外事辦公室港澳組副組長。
據吳荻舟女兒吳輝指出:「一九六七年香港暴動期間,周恩來指示,由國務院港澳組、外交部、中央調查部等組織了『聯合辦公室』,父親負責『群眾鬥爭組』,每天把香港的事態向周總理秘書錢家棟匯報請示。」他留下的筆記顯示,周恩來相當掌握香港的情況。
中國不準備收回香港
吳荻舟筆記指出,周恩來要香港左派分紅、灰、白三線工作,紅代表左派、灰較模糊,而最發揮作用則是白線,即隱蔽的工作模式:「要像白蟻一樣做工作,一聲不響,把整個屋子咬爛。」
吳輝指出,在父親留下的一分會議記錄中,周恩來當年五月曾表明:「既不和英打一仗,又不準備收回香港。」而這正符合中共對香港「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針。
香港在五十年後回顧「六七暴動」,其中一個意義是香港人開始重新探索本土歷史,進而藉此看清未來出路。例如,由吳輝、羅恩惠整理出來的資料顯示,中共地下黨像白蟻一樣地在香港活動,也讓人想到今天中聯辦與許多未曝光地下黨員的角色。中聯辦前身新華分社,它另一個身分就是中共港澳工委,也就是在香港指揮六七暴動的中心。
「六七暴動」影響香港之後半世紀的發展。當年也是左派青年的李怡曾參與六七暴動宣傳戰,但後來脫離左派。他回顧這段歷史說:「六七暴動前,很多香港人只把這裡當過客;六七暴動卻發現中共根本沒能力收回香港。」一個現實原因是當時中國沒錢,而香港是中國重要外匯來源,所以毛澤東拍板說「香港還是那樣子」。「香港人清楚看到這點,這個地方是可以長期生活認同的地方。」李怡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