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灣文化協會,到《臺灣民報》為主的反抗運動中,其主要成員大半來自中部地區,尤其以彰化人最多。日本時代彰化子弟大量參與政治運動與文化運動,反抗殖民統治,而成為官方眼中最頭痛的地區,日本官方報刊《臺灣日日新報》就曾指控彰化是「思想惡化」的地方。
臺灣文化協會早期幹部與主要會員五十二人中,中部地區人士超過半數,尤其彰化人占了二九%,比例相當高,如會員林伯廷、甘得中、王金海、石錫勳、許嘉種、施至善、吳蘅秋、李崇禮、莊太岳、丁瑞圖、丁瑞魚、陳虛谷、葉榮鐘、葉廷珪、莊垂勝、賴和、林糊、楊木、林篤勳、吳清波、吳石麟、林篤勳、李應章、謝廉清等等,都來自彰化。《臺灣民報》的筆陣中,黃呈聰、王敏川、黃周、謝春木、賴和等彰化子弟也扮演重要角色。一九二○年代中期以後,社會主義思想盛行,彰化子弟王敏川、許乃昌、蔡孝乾,黑色青年陳崁、蔡禎祥等人活躍一時。彰化與臺北兩處,成為無產青年聚集之地,並影響日後政治運動的走向。
王敏川,一八八九年生,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畢業,臺灣青年會會員,並擔任《臺灣青年》等報刊的編輯,筆名錫舟。他也擔任文化協會理事,曾因治警事件繫獄。文化協會分裂後,王敏川是左傾化新文協的重要幹部,他退出地主資產階級經營的《臺灣民報》,前往東京主辦共產主義路線的《臺灣大眾時報》,因日方嚴密取締而停刊。一九二九年他更領導新文協,將連溫卿等溫和社會主義者逐出文協,文化協會日益激進之下,一九三一年日本官方發動大逮捕而入獄。左翼青年領導者王敏川入獄六年期間,健康情形惡化,出獄兩年後於一九四二年去世。
許乃昌,一九○六年生。父親許嘉種活躍於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民眾黨等政治運動,因不想兒子受日本人的教育,將十六歲的許乃昌送到中國上海濟南中學就讀,再進入上海大學。
受到父親影響,十七歲的許乃昌就已對政治活動十分熱衷。在上海大學就讀時,他與蔡惠如、彭華英等人組織上海臺灣青年會;又與林坤堯、張沐真等人共組「平社」,發行《平平》旬刊;並和朝鮮人成立臺韓同志會,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呼籲臺灣、朝鮮民族共同鬥爭。
年紀輕輕的許乃昌常以秀湖、秀湖生、沫雲等筆名在北京、上海、東京的刊物上發表文章,因此受到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共產黨創始人陳獨秀的賞識,推薦他進入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
許乃昌是第一位被共產國際安排到莫斯科學習的臺灣人,赴俄時才十八歲,他向第三國際提出了日文寫成的〈臺灣情勢報告書〉,除敘述臺灣地理、政治等背景外,也說明左翼分子在臺灣、日本、上海的活動情形,成為共產國際最早獲得的臺灣相關第一手資料。根據許乃昌的報告書,一九二四年四月臺灣中部地區就已經籌組共產主義運動團體「赤華黨」,但因總督府當局嚴密監視,很快地移往上海開成立大會。赤華黨黨員四十九人,其中有十二名勞動者,其餘都是知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