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平觀點:香港回歸20載的兩岸愛恨糾結,可會帶來意外?

2017-07-01 07:00

? 人氣

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儀式。(AP)
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儀式。(AP)

可惜的是,具有多重優勢的香港,回歸後似乎沒有積極參與實驗計畫,只是消極的期盼「一國兩制、港人治港」能夠繼續「維持」回歸當時的「現狀」。無奈,歷史潮流,浩浩蕩蕩,哪有現狀可以維持呢?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至於台灣,歷經三次的政權和平移轉後的台灣,至今對中國大陸還是抱持著「敬而遠之」的態度。特別是對於北京方面提出的任何主張、建議、方案,一概以統戰視之,一概以反對答應。

也因此,台灣自我放棄了參與構建「一國兩制」內容的權利,也自我放棄了提供「一國兩制」實驗計畫藍圖和實證的機會。

簡單地說,人類歷史上迄今並沒有充分的證據顯示,那一種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社會制度最適合實施於中國這樣的族國。近代中國,在中學西學間徘徊,在君主立憲代議民主間辯論,在意識形態裡左衝右突,鬧騰到二十世紀,千年文化古國的中國淪為次殖民地,淪為列強分食的大餅。人類社會畢竟不是實驗室的環境,可以加以人為控制。況且,中國太大,稍有動亂,即是區域問題,稍有衝突戰爭,即是人間悲劇。

兩岸分離,正是歷史的教訓,也正是歷史賦予的機會。1949年分離的中國兩岸,選擇了不同的道路,而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兩岸似乎又不約而同走上某種新的道路。既然大陸太大,大象不易學新舞步,台灣大小適中,恰可作為實驗的對照組。多年來,我就是用這樣積極的態度,來看待「一國兩制」!

台灣與香港大不同。香港除了回歸到祖國的懷抱外,別無選擇。而在現實的環境裡,除非台灣自己土崩瓦解,除非大陸莽撞用武,短期內,台灣與大陸合併統一是無法想像的。歷史的偶然,給了兩岸中國人一個制度實驗的絕佳機會。可是,台灣卻因為缺乏自信、缺乏長遠的眼光而輕易的放棄了這個機會!

港台兩地都沒有積極對應一國兩制,另一方面,又消極地期待五十年不變。

香港回歸之際,台灣政論界,普遍對五十年不變一詞,報以不屑,認為中共所謂「五十年不變」,無非安撫港人、全係謊言,回歸不久後,中共肯定食言云云。然我在舊文裡,便已婉轉指出,要看「五十年不變」的積極面。我寫道:「五十年不變?新的五十年尚未開始,香港已然改變,變得更好更美、更強。也因此,回歸之際,香港人很有信心地喊出「香港明天會更好」,來回應外界的懷疑和嘲諷。」

1984年,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左前)與中國總理趙紫陽(右前)簽署《中英聯合聲明》,鄧小平(前排左四)也在場觀禮(新華社)
1984年,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左前)與中國總理趙紫陽(右前)簽署《中英聯合聲明》,鄧小平(前排左四)也在場觀禮(新華社)

2016年,蔡英文即將就任中華民國這個國家的總統,關於兩岸關係,她一方面否定九二共識,一方面高喊維持現狀。我在臉書上PO文以下的字句。

「香港回歸時,鄧小平說,香港五十年不變。天底下有甚麼事是不變的? 天底下永遠不變的,就是『變』。很弔詭吧?! 要想不變,只有拼命地變,才有可能。想要維持自個兒的社經地位?必須更努力,求新求變。企業,政體何嘗不是如此?

現代化理論裡有一個非常生動的比喻---現代化是個不斷前進的過程,我們試圖用快照 (Snapshot)來記錄,快門按下去那一霎那,鏡頭裡的標的其實已經離開鏡頭了。在數字化的時代裡,政治經濟的結構與現象變化,更不是快照所能捕捉的。當世界以4G甚至5G的速度在改變時,誰?還能維持現狀?
21世紀以來的中國大陸,正在飛速地往前推進,姑且不論今天的中國大陸面臨了多少的問題,兩岸關係都不容許台灣靜觀其變,不容許台灣一廂情願地維持現狀。李登輝的戒急用忍,乃至於兩國論,何嘗不是想維持台灣的現狀?陳水扁鎖國式的兩岸政策,不也是想維持民進黨的現狀? 結果呢? 事實證明,『現狀』是不存在的,天下的狀態,只會變得更好或更壞。」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朝平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