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台新解得開「戈耳狄俄斯之結」嗎?

2020-08-18 07:30

? 人氣

台新是否會從彰銀退場待觀察,圖為台新董事長吳東亮。(資料照片,郭晉瑋攝)

台新是否會從彰銀退場待觀察,圖為台新董事長吳東亮。(資料照片,郭晉瑋攝)

日前台新金控以55億元為基準買下保德信人壽,並透露不排除處分彰銀股票後,引發不少矚目,如果成真將是台新買彰銀15年來首次賣出持股,也可望為既是「纏綿」、又是「纏訟」多年的彰銀案打開死結。不過,在此之前,仍有問題要解決,台新的「退場」順利與否還需觀察。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新金買下保德信人壽,算是終於補足金控缺乏保險這個引擎的缺憾;對資金如何籌措,台新金總經理林維俊說,如有必要,正積極評估不排除處分彰銀部分持股;台新手上持有22.5%的彰銀股票,初估將處分彰銀3% 股權。

業界則認為台新金如要賣彰銀股票,代表的就是要退場,因此不會只賣區區3趴,釋股比例可能達10趴左右,同時分次賣出退場。這個計劃也可能不是臨時起意,在6月的彰銀董監改選時,台新把股權全部壓在支持獨董、自然人身上,而不是公司法人代表身上,即可嗅出其中氛圍;因為自然人董事不受持股降低影響,不會造成「自然解任」的結果。因此,看起來台新的逐步退場應該不會再有變數。

不過,實際發展未必就是如此。台新要賣彰銀股票,一定不是自己在市場上倒貨為之,而是要洽特定人採「盤後逐筆鉅額交易」方式賣出,這也是去年彰銀另一個大股東龍巖釋出手上持股的方式。龍巖最高時曾持有近10%彰銀股權,其立場支持官股、為財政部的「友軍」,擁有一席董事。去年賣股退場,就是由泛官股企業與政府基金進場承接,這也是台新希望的退場模式。

拿龍巖退場類比台新退場,要財政部採取相同方式,是否有道理還有得爭,原因也正是台新金造成。財政部動員公營企業、基金承接龍巖持股,理由當然就是要增加持股,才能保住經營權、避免被台新搶回去;台新的存在成為合理化官股承接的理由。

但花費數十甚至上百億元、動員官營企業(與基金)承接台新的持股,就只能是「協助台新解套退場」的理由,這個理由對社會的說服力夠不夠,是有疑問。

再來更關鍵的是價格問題;台新當年用每股26元的天價搶下彰銀股票,之後十多年彰銀股票一直與此價位有相當的距離─大部份時候股價低於20元。但台新金翻來覆去就是說要政府拿每股26元把其手上彰銀股票買回去。

坦白說,堂堂一個大金控,說出如此沒見識的要求,確實令人咋舌。稍微對政府預算體制有了解、同時也對官僚體系有接觸者,都該知道這是痴人說夢話:政府如何沒來由的編列365億元去買台新手上的彰銀股票?那個官員能用每股26元向財團買進市價不到20元的股票?如此行事的官員能不坐牢嗎?

因此,最後這個「退場」還是繞不開價格問題。有媒體指台新已不再堅持要每股26元,似乎在價格上有相當大的彈性空間。但原先堅持賣26元就是全然不務實的可笑要求,以現在不到20元的價位,官股如要承接也不可能給出台新眼中「漂亮」的價格,甚至連龍巖23元的價格都未必有─畢竟,官員無人願意為此沾上司法甚至外界批評。所以,最後繞了一圈,其實又回到多年來彰銀案能解卻又難解的關鍵:釋股價格。

古希臘有所謂「戈耳狄俄斯之結」,這個結在繩結外面沒有繩頭,傳說解開者能成小亞細亞之王,從來沒有人能解開;亞歷山大大帝看到此繩結就拿出劍將其劈為兩半,解開了這個問題。

彰銀案就是台新一直解不開的「戈耳狄俄斯之結」,那個「每股26元」就是台新一直尋找解開繩結的「繩頭」,但這個繩頭不存在、也不可能再被創造出來。真要解開這個結,台新金就只能一劍劈下、直接賣掉持股,再要陷在那「26元」中,就永無脫身之時。至於主管單位,則是永遠不知如何解說「金金分離」政策如此限期被違背卻無法處理的原因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