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熱鬧登場的美國政壇盛事──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在兩大黨意識形態分歧、社會分裂矛盾加劇的時刻,透過演講者、表演者呈現民主黨包容種族及性別多元的意象。《華盛頓郵報》分析,拜登意圖再次彰顯「大帳篷」的氣勢,擁護協商民主與多元性,不僅有助於治癒美國現在「支離破碎的民主文化」,也重現民主黨70年前主宰美國的致勝法寶,預料將是民主黨重返白宮的關鍵策略。
大帳篷(big-tent)意指一個政黨揉合各種不同的觀點,兼納左派、右派的某些意見,試圖藉此吸引到更多選民。在美國,兩大黨內均有不同意識形態、甚至觀點完全相反的政治人物;政治選舉中,很難推選出一個令黨內所有人都滿意的候選人。因此,參選人是否願意展現包容多元聲音的誠意,是吸收不同意見支持者的關鍵,溫和派的民主黨總統提名人拜登(Joe Biden)正在試圖做到這點。
2020年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Democratic National Convention)邀來了各種政治派別的知名人物,例如進步派的無黨籍佛蒙特州聯邦參議員桑德斯(Bernie Sanders)、前民主黨喬治亞州州長候選人艾布蘭(Stacey Abrams),中間溫和派的希拉蕊(Hillary Clinton)、前共和黨人彭博(Mike Bloomberg)。保守派共和黨人也罕見出現在民主黨年度盛會上,俄亥俄州前州長凱西克(John Kasich)、馬侃遺孀辛蒂(Cindy McCain),以及共和黨重量級大老、前國務卿鮑爾(Colin Powell)倒戈喊話支持拜登。
兩大黨都曾以「大帳篷」策略致勝
前《華郵》資深記者、網媒「Vox」創辦人克萊因(Ezra Klein)認為,民主黨需要引起社會各階層民眾的廣泛關注,才有機會勝選。民主黨東西岸大城市的票倉,社會構成本身就比共和黨更多元化。此外選舉人制度事實上對共和黨比較有利,共和黨籍的川普(Donald Trump)2016年在沒有奪得多數選票的情況下,依賴選舉人制度入主白宮,這是因為民主黨票倉集中在東西岸,共和黨票源則分散在各州的市郊鄉間地區。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指出,拜登重現「大帳篷」的策略是對的,無論民主黨或是共和黨都曾藉由「大帳篷」戰略,順利入主白宮。民主黨在1930年代至1960年代主宰美國,主要是因為民主黨籍小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總統推行新政,他承諾:「以更公平的機會來共享國家財富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