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長補選以陳其邁大勝落幕,選後民進黨的表現也合乎他們近年「勝而不驕,敗而檢討」的正常民主風度。倒是國民黨,經常怯於面對失敗,甚至將敗選原因歸咎對方或貶抑對方勝選。這次一年遭逢三次大敗(總統立委大選、罷韓投票、高市長補選),黨內總算有了勇於檢討的正常聲音,但拒絕面對失敗的不正常聲音仍然強大。前者如朱立倫、侯友宜等;後者如韓粉、馬英九們。連被視為黨內改革派或溫和派的黨主席江啓臣及高市議長「阿姑」曽燕麗,也怯於檢討。
先談國民黨內正常聲音。朱立倫選後受訪,抛出兩個「主流」,強調國民黨要擁抱「主流民意」「主流價值」,不斷擴大光譜及培育人才,才有機會重新再起;「改革很痛苦、檢討很殘酷,但絕對不能在同溫層裡取暖,否則會凍死在同溫層裡。國民黨更要努力做好改革。」一向講話得體的侯友宜則說,希望國民黨從挫敗中學習成長,要考量「主流民意」及「接地氣」,要聽進外界批評的聲音,不要因面臨挑戰(註:例如連戰馬英九反對九二共識政策改變)就畏縮懼怕改革;與民眾的理想結合,全力往前走,才是國民黨該走的路。
而以改革派自居當選黨主席的江啓臣卻在敗選之夜向支持者(註:即同溫層)喊話說,現在的挫折是2022國民黨在高雄再起的養分,我們會用行動贏回高雄市民支持,「國民黨可以失敗,絕不失志,2022高雄,國民黨必將再起!」(註:「勝不驕 敗不餒」是對的,但檢討反省及改進也是必須的,否則何來再起的養分及如何再起?)
擊敗「韓粉」副議長陸淑美當選議長的曾燕麗則向準市長陳其邁喊話,質疑他當選的「民意代表性」不足。她表示,「這次市長補選投票率僅41.8%,雖然陳其邁拿下七成選票,卻創下縣市合併後市長投票率及得票數的雙低記錄,民意代表性恐不足。議會將(因此)發揮監督力量,絕不讓高雄走回頭路!」
曽燕麗的「民意代表性不足」及「市長最低得票記錄」喊話比江啓臣更不正常。一是補選的投票率本來就遠低於正式改選,不能拿正式改選投票率相比。二是陳其邁乃「大聯盟」明星對上「小聯盟」新手,國民黨在高雄又士氣低落,各方皆認勝負已定且比例懸殊,支持陳其邁而相信「他勝券在握」「差我一票不差」的不投票綠營及中間選民自然甚多。三是陳其邁這次補選的努力及謙虛遠勝2018,選民對他的好感度也超過2018,他又是在國民黨大咖全數替李眉蓁站台助選下「風風光光大勝」。怎能說他「民意代表性不足」「市長最低得票記錄」?說「議會更要監督他」(意即要超過監督「才不堪位、德不配位」的韓國瑜)「不讓高雄走回頭路」(暗示要讓高雄繼續走失敗的韓國瑜道路)?
國民黨選後的不正常聲音,反映的就是「怯於面對失敗,甚至曾燕麗將敗選原因歸咎對方或貶抑對方勝選」的心態。朱立倫、侯友宜有正常聲音,顯示他們有正常心態。江啓臣、曾燕麗沒有正常聲音,顯示他們沒有正常心態。而沒有正常心態,領導及行動就會一團糟亂,製造混亂或成為黨內、社會禍源,根本談不上「養分」及「再起」,如同自家人前國民黨發言人胡文琦《高雄補選對老K的意義》一文說的:
「江主席所帶領的黨中央,對於國民黨核心思想的再定位,似乎再度陷入進退窘境。原本期待能對九二共識賦予有機生命且一槌定音,最終仍然不幸落空。」「此次李議員的得票數,竟然遠低於2010年黨籍立委黃昭順參選高雄市長卅一萬餘票的歷史最低點。面對這樣令人怵目驚心且快速萎縮的態勢,國民黨如果再不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進行一個真能感動人心且讓黨內競爭同志心服口服的遊戲規則(改革),老 K的日益被台灣人民邊緣化、無視化,將是一條我倆沒有明天的不歸路!」
江啓臣要讓國民黨再起,缺乏「置之死地而後生」及「感動人心」的改革,是無法如願的。但江啓臣卻迷信於製造並追隨混亂,不惜成為黨內及社會禍源。日前記者林良昇的新聞分析說得極清楚:「回顧近兩個月來,從陳菊監察院長提名案到李眉蓁論文案,國民黨以(對前者)強力武鬥及(對後者)質疑綠營論文,做為處理之道。顯然國民黨就算青壯派(江啓臣)上台,仍然不見論述與自省,改革繞了一圈就拋諸腦後。」「國民黨有識者應該深思,面對民進黨也曽面對的路線問題,究竟是要召喚深藍還是擁抱中間。國民黨須向全民證明這個黨有大改變,而不只是期待對手失敗犯錯,借勢奪回政權。」
政黨政治是現代民主政治的主要機制,良性的政黨競爭更是民主續存及深化所必需。因此不論朝野政黨,努力向中間靠攏、迎合「主流民意」及「主流價值」,才是正常路線。過去的一黨專制及敵對式兩黨制,在台灣面臨內憂(政黨惡鬥)外患(中共侵略滲透)下,已經越來越不受選民青睞。既然選民不願讓民進黨像過去國民黨一樣「一黨獨大」(越大的權力會造成越大的腐化),國民黨做為主要在野黨就應有決心及毅力朝正常路線修正,「勇於檢討改革」的正常聲音也應受到社會重視肯定,「拒絕面對失敗」的不正常聲音則應受到批判糾正!
*作者為時事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