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代中末期,中國爆發第二次國共內戰,大陸亦稱解放戰爭。
這次戰爭成為中國現代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北,中共在北京建立政權。從此,台灣海峽成為一道鴻溝,兩岸形成政治分立與軍事對峙。
延續半個多世紀,分立與對峙迄今依然沒有結束。
國共雙方從未簽署停戰、和平協議。理論上講,大陸與台灣仍然處於戰爭狀態。過去幾十年,台灣海峽曾多次燃起硝煙,最嚴重時,兩岸兵戎相見。若台灣的堅定盟友、超級大國美國介入,海峽戰火有可能延燒為全面戰爭。
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台灣海峽危機」(簡稱台海危機)。一般認為,國共戰爭結束後,曾發生過3次台海危機。
第一次台海危機
時間:1954年9月3日至1955年5月
戰事:九三砲戰、一江山島戰役和大陳島撤退
1954年9月3日下午,中國人民解放軍數百門火砲向大小金門島的國民黨軍陣地和停泊在金門港內的艦艇發動強大轟炸。九三砲戰一直持續到9月22日。這是1949年後中國第一次「砲擊金門」,引發第一起台海危機。
一江山位於台州列島上下大陳島以北,1955年1月1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攻勢,經過激戰,在19日拿下這座小島。一江山被攻陷之後,蔣介石終於決定放棄台州列島,但堅持將大陳島的居民全部轉移到台灣。1955年2月,在美國第七艦隊的支援下,大陳島軍民撤退,當時蔣介石還派遣蔣經國多次前往大陳島與居民溝通,並且和大陳軍民一起撤離。
3天後,解放軍控制了整個台州列島。
背景:國共內戰大規模戰事結束後,雙方隔著海峽繼續厲兵秣馬,中國要「解放台灣」、台灣要「光復神州」,海峽戰事看似一觸即發。但是,1950年韓戰的爆發改變了局面。
當時,美國派遣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防止朝鮮半島的衝突向南發展。第七艦隊的露面激怒了中共,中共將凖備進攻台灣的軍隊轉調朝鮮戰場,海峽戰事推遲,直到韓戰結束、第七艦隊撤離。
之後,美國政府開始著力加固與台灣中華民國政府的盟友關係。1954年牽頭創建東南亞公約組織,旨在推動地區團結、遏止所謂的共產主義威脅。此外,美國還開始公開探討和蔣介石政府簽訂共同防禦條約。中共將此視為對國家安全的極大威脅。為鞏固在台灣海峽的戰略地位,1954年9月對金門發動砲擊,此後奪回對一江山島、大陳島的控制。
影響:這次戰事規模雖然不大,但是卻給中美台關係帶來深遠影響。它間接促成了1954年12月美國和台灣簽訂《共同防禦條約》,美台軍事同盟從此成形。對台灣來說,失去台灣列島,國軍無異於丟掉了「反攻大陸」的跳板。對中國來說,另外一個巨大的影響是,危機中面臨美國核威懾,推動中國領導人下定決心,發展自己的核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