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喬專文:范天寒和他的弟兄們

2020-08-30 05:50

? 人氣

「范天寒和他的弟兄們」劇照。(差事劇團提供)

「范天寒和他的弟兄們」劇照。(差事劇團提供)

2020年 秋天,【范天寒和他的弟兄們】將在台北《水源劇場》與台南《奔訪E倉庫表演廳》再次登場演出。本劇曾於 2018 年因應 客家運動30周年 演出,並於2019 年入圍 15項 台新獎, 這次演出將以嶄新面貌的創作,經過導演與演員的通力合作,以新面目重新登場。這裡,引用2019年 <台新藝術獎>入圍15項的入圍理由,做為引介本劇再次登場的開端: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源自「還我母語運動」三十週年的背景,長達三小時的《范天寒和他的弟兄們》透過集體工作方法,調和「被壓迫者劇場」的民眾性和當代美學思維。劇情串接了五零年代客家庄的勦殺證言及1989年的遠東化纖罷工事件,既呼應1988年《人間雜誌—客家專輯》的兩大主軸,更以「范天寒」(鍾喬為其報導當事人所取的化名)的家族悲劇和台上尋找「范天寒」的過程,展開於歷史兩端的對話。導演王瑋廉成功地召喚壓迫體制下的身體記憶,也為民眾戲劇注入新的能量。

最初,這齣戲開始於回首一場發生於1980年代末期的族群平等運動:客家人運動。後來,開始去發現,對於劇場的歷史性書寫與演出,與其說是「重訪」或「回顧」,到不如說是一場當下對於記憶「召喚」的表現旅程。因為是表現:因此不是再現。因為是旅程:因此不是終站。

「范天寒和他的弟兄們」劇照。(作者提供)
「范天寒和他的弟兄們」劇照。(差事劇團提供)

誠然,以詩歌、文學、電影或戲劇創作,重新「歷史化」白色恐怖歷史,最早還是須返回透過報導文學的方式,在壓殺記憶被刻意抹除的現場,進行爬梳與確證,而後,才有各種不同型式的創作登場。然而,盡管創作的形式如何不同,希冀在後革命年代,搶回革命年代以民眾作為進步意識的思想狀態,卻是形象化這段歷史的初衷。

在這裡,便讓我們有機會,重新返身「歷史化」白色恐怖歷史,連結冷戰記憶與當代新冷戰對峙的情境。如果,以現今島內官方轉型政治為軸線,我們發現:一般說來,特別在當今的「轉型正義」思考上,普遍地化約以上兩項歷史記憶為人權事件。在基於以現代化為根基的西方民主思維下,這是被接受與理解的;然則,不將特定時空條件下的政治壓殺,置放於當時的國際與社會環境來考量,將永遠無法在民眾的/民族的、以第三世界視野出發的歷史鏡面下,考察事件在特定時空下的特定意涵。

上個世紀80年代末,解嚴前台灣社會爭取政治民主、社會平等、環境正義、性別認同、族群權益、階級利益……各領域的民間力量蜂擁而起。1988年12月28日,「我是客家人;我說客家話-客家還我母語運動」是這個波瀾壯闊的社會運動中的一環。2018年,除了紀念客家運動30年外,也以客家作為當代族群融合的表徵,透過劇場表現呈現「來者是客」表述中,「主」v.s「客」的相互對待係遇上的生動歷史與當代敘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