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當時報本鋪漸漸上路,時報出版行銷總監李劍慈也再次意識到,這些賣不掉的書並不是真的「沒人要」,只是缺乏機緣。李劍慈說,時報本鋪許多回頭書可能都是出去20年再回來的、很多都是早已絕版的書,一些書迷發現這裡可以挖寶,時報本鋪的臉書便習慣刊登最近發現的絕版書,讓書迷可以直接網路下單、甚至有尋書功能──前陣子有個youtuber剛好談到一本絕版書,時報本鋪的臉書就瞬間被詢問私訊灌爆了:「這邊經營第一年可能不是那麼容易讓人認識,但在我們經營跟很多客人推薦下,越來越多人認識我們了。」
找回失根的曾經:當你失去看200頁的書的能力,這不只是失去一種能力,也會失去很多樂趣…
儘管時報本鋪成為愛書人眼中的聖地,趙政岷說,開書店終究還是虧本的,加上地點離萬華觀光區有點距離,客人總是比店員還少,2019年時報出版還因此舉行「厭世春聯大賽」吸引主流媒體報導、影片流量120萬以上,但這120萬人不可能都變成客人,生意還是有限。
只是在有限的生意下,時報本鋪還是緩慢地在社區站穩腳步。萬華本來沒有大型書店,在時報本鋪誕生後,趙政岷注意到有個阿伯幾乎是門一開的上午11點就準時來報到、從書架右邊看到左邊一本本接著看,有社區媽媽來喝飲料聊天、有家教老師跟學生約在這上課、也有剛下課的孩子來書店報到──過往周邊社區缺乏這樣一個可以閱讀的舒適咖啡廳,如今時報本鋪則就陪伴了原先無處可去的老人家與學生,這也意外復刻趙政岷記憶裡社區「柑仔店」的人情味,社區照顧、鄰里互通。
趙政岷也曾在時報本鋪打烊後發現有位街友睡在門口,他一開始想著是否該告知對方「不要睡這裡」,但想了想,趙政岷決定不打擾街友的歇息:「沒事啊!他睡他的、天亮就會走,沒有影響到開門都沒關係,這裡是他會想休息的地方……」所謂人情味,自然也包括對失意的、挫折的人們包容。
失落的、被遺忘的技藝,也在時報本鋪復甦。時報出版所在的下崁莊一帶曾是印刷廠林立、多少知識在此生產,如今此地雖已風光不再,趙政岷卻因在2019年結識「萬華老城咖啡香」活動的年輕人們,收購一台印刷廠老師傅退休、本來要被淘汰掉的活字印刷機,前後花了約7萬元。這台還能使用的印刷機被留下來見證印刷出版時代榮光,也成為活招牌,時不時舉行鉛字體驗活動。
趙政岷不只希望讓閱讀文化復甦、保存出版榮光,也希望人們認識他從1987年開始工作至今的萬華。趙政岷坦言,台北人印象中的萬華確實是又老又窮、馬路不平、還有街友與「阿公店」的地區,然而西區的繁華也真實存在過,青草巷、被米其林多次推薦的經典小吃、不只有龍山寺的遍地古老廟宇──這裡是真正的「老台北」,只要來體驗萬華的美食、逛萬華的街、坐下來好好看看萬華,誰都會喜歡萬華。
替人們找回閱讀的樂趣、替居民找到一個可以安心休息的所在、讓人們重新認識美好的萬華,這正是即便虧本依然堅持營運的時報本鋪,一路想做到的事。
「我們現在習慣看200字、2000字的網路文章,看200頁的書則是不輕易的承諾、心理是負擔,但當你失去看200頁的書的能力,這不只是失去一種能力,也會失去很多樂趣……」趙政岷感嘆,現在確實是網路時代,他不會強求人們必須看書、不要上網、畢竟人類科技就是走到這,但他仍盼望眾人走到資訊時代也別忘記自己有石器鐵器可以用,書籍看似古老,讀書時擁有的思考空間、對大腦的刺激與激盪、專屬於自己的世界,皆是網路影音難以取代的樂趣。
你有多久沒看書了?如今閱讀一事或許正如趙政岷所說,讀200頁是個不輕易的「承諾」,但若是能給自己一些機會、靜下心讀書,在這匆忙的時代,也能找到一個如伍佰《無聲的所在》所唱,一個可以放輕鬆的所在吧?
Info│時報本鋪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240號1樓
營業時間:每日上午11時至下午6時更多在地人情咖啡館推薦、發現萬華故事,請參考「萬華老城咖啡香」粉絲專頁(連結)